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本覺的體性開展出來,有四種殊勝的功能,簡單的說有兩種:一個是虛空,一個是淨鏡,也就是說本覺有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從空的角度,講出一個譬喻就是虛空,這個虛空前面也說過了。法藏大師解釋虛空是用二義:第一個週遍義,就是本覺能夠週遍十法界,在十法界的眾生當中都具足了本覺,叫做虛空;第二個虛空是無差別義,就是法界一相。這個本覺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出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它沒有增減的差別,就是空如來藏;其次,它不空,就像一個鏡子有能生義,能夠顯現種種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一個是空如來藏,一個是不空如來藏,從這兩個角度來了解本覺的體性。

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二者、因熏習鏡;三者、法出離鏡;四者、緣熏習鏡。

有四種,這四種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本覺的體性,第一個是如實空。什麼叫空呢?就是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雖然這個本覺有時候是被不覺所蒙蔽,它會顯現種種的天、人、餓鬼、畜生的雜染境界;但是從本覺的體性當中,它是遠離一切的境界之相。說虛空,你用墨汁去潑虛空,你也不能染污虛空;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潑虛空,虛空也是一個如的境界:它是遠離一切黑白的境界相。所以簡單的說它是非覺照義故。

非覺照義蕅益大師解釋說:它不是凡夫的妄念能夠分別出來的。就是說我們凡夫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他一天到晚打妄想,他能夠發明很多很多的東西,他能夠想出各式各樣的資具出來;但是我們凡夫的歷史經過百千萬劫以後,沒有人能夠想到本覺的內涵,不可能,因為它是非覺照義故,它不是你向外追求而能夠覺照得到的。

天台《小止觀》裡面講到對治魔事,就是你在修行的時候有魔障應該怎麼辦呢?智者大師他教授兩個方法:第一個有相行,就是歸依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你或者念佛、或者誦經、或者依止大眾的僧團憶念三寶的力量,這叫有相行;第二個,智者大師告訴我們無相行,就是你安住在空性,魔王不能干擾你。

這個無相行在寶靜大師的註解當中,他講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去托缽,魔王要障礙佛陀,就現出一個牧牛人的相狀,手上拿著一個手杖,披頭散髮站在一個大石頭上,非常的憍慢。佛陀拿著缽安詳走過來以後,魔王就跟很憍慢的問佛陀說:瞿曇,你要到哪裡去?佛陀一看就知道這個牧牛人是魔王,就反問魔王說:那你要到哪裡去呢?魔王就很高傲的說:我就帶著這些牛在人間、天上到處的享樂。我們知道魔王就是修習善業,他歡喜佈施、持戒,但是他沒有出離心,貪著五欲就變成魔王。所以他說:我是一個牧牛者,我帶了很多的眾生去積集善業。積集善業幹什麼呢?不是追求無上菩提智,是受用這些五欲的果報,所以我的活動範圍就在人天裡面活動。

魔王很高興的講完以後,就問佛陀說:瞿曇你到哪裡去呢?佛陀說:我要去的地方是你不能去的地方。什麼叫做不能去的地方?寶靜大師說:就是安住在空性。就是說當魔王干擾你的時候,你能夠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時候,魔王找不到你,因為非覺照義故。就這個地方不是一般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到達的境界,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講這個空,不是我們向外攀緣所能夠覺照的,是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相應的。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這個本覺的體性有四種相貌,簡單的說就是體大跟相大。前面的如實空是講它的體大,這以下的二、三、四是講它的相大。相大當然就講不空,相大當中的第二段是一個總說。

因熏習鏡,這個因我們解釋一下。因就是生起清淨法的因種,它有能生義,生起種種的清淨法。

我們看它的解釋,謂如實不空。這以下有兩段,兩段當中第一段是約著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世間境界之下,都是在本覺的體性顯現。這個境界跟本覺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法藏大師說:不出就是不離,不入就是不即,不離不即。這個是講到第一個情況。第二個是不失不壞,它不失去也不減少。法藏大師說:這個一切的因緣相在本覺的體性顯現,不出不入是解釋它的法性本來空寂,不失不壞是解釋因果絲毫不爽。不管空、不管因果,都是依止一心而顯現,所以講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一切法的本性就是本覺的體性。這一段是講到它所顯現的萬法。不過從本論的意思來看,它的因熏習鏡是講下一段,是約著能顯現的覺體;前面是約著所顯現的萬法。本論的重點是下一段,約著能顯現的覺體。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這個本覺的空,它不是頑空,它有對治染法的功能,這染法不能染,它不動的體性具足無漏的功德來熏習眾生。具足無漏熏功德故,在法藏大師的註解說叫做本覺內熏。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明瞭分別的心性,無量劫當中在三界一次一次的打滾,流轉三界中,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或者說是熏習我們,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呢?厭惡生死,欣求涅槃,就是有一種功能,叫做本覺內熏。

本覺內熏這句話,蕅益大師講得很詳細,他說:這個本覺內熏,就是一種出世的善根。什麼叫出世的善根呢?蕅益大師進一步解釋說:佛性雄猛,不可破壞。就是我們的本覺裡面這個不空如來藏,它有一種非常堅定的體性,這個體性會引導我們厭惡生死,欣求涅槃,那這個體性是非常堅固的。不管你過去曾經造了多少五逆十惡的罪業,都不能破壞這種佛性內熏的功能,它不為一切法所破壞,而能夠破壞一切法。

過去,美國有一個碩士,這個碩士後來出家了,出家以後他修行的章法就是朝山,到美國各地去拜山。拜山以後他寫下心得,叫做《修行者的日記》。他在朝山當中,有些人羞辱他,有些人讚嘆他、供養他,有人就問他說:你是一個碩士,依你的資糧力,你在人世間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你為什麼要出家,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的拜山呢?這個比丘就回答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出世的善根,當這個善根被啟動以後,不是任何的境界所能夠障礙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佛性雄猛,不可破壞。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人說要出家修行,他覺得很多很多的障礙、很多的罣礙──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發心。就是說一個人善根真正被啟動的時候,所有的障礙都不是障礙。你覺得出家有很多的障礙,那表示你還活在你的妄想當中,你真實的因熏習鏡那個不空如來藏的善根沒有真正的觸動。

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本覺的體性雖然是空,但是這個空裡面有一種潛伏的功能。它幹什麼呢?具足無漏熏眾生故,它白天、晚上不斷的告訴我們要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當然我們沒有去注意它,這個功能對我們就不能產生一定的效果;雖然它沒有顯現,但是功能是存在的,這個叫做本覺內熏。這個是不空(或者講相大)的一個總說。

這個本覺內熏,到底它的內心是產生什麼樣的功能?這以下分兩段: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這個地方是約著自受用的功德來說。這個法,什麼叫法呢?這個法就是戒定慧。這個本覺的內熏,它會引生一種戒定慧的功德,它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叫做出離。我們看論文:謂不空法,當這個本覺內熏的功能假藉我們聞思修的因緣啟動以後,就有出煩惱礙跟智礙的功能。這個煩惱礙就是煩惱障,這個智礙就是所知障,遠離這些和合相(本論裡面看到和合相,你就知道是阿賴耶,阿賴耶識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破除這個阿賴耶相,恢復我們的本性清淨。

法出離鏡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你要相信你心中的戒法、或者是禪定法、或者智慧之法,是能夠對治煩惱的,你要相信這件事情。我們無量劫來在心中熏習很多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有,貪慾、瞋恚、忌妒、高慢,你要能夠相信這些煩惱都是虛妄相,因為顛倒生、因緣有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相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本性是能夠出離的,那種真實的功德是能夠對治虛妄相,就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個地方叫法出離鏡,這個法有出離煩惱的力量。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這個緣,這個地方指的是利他的功德,成就眾生得度的因緣。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當本覺不空的因熏習鏡被觸動以後,它能夠成就法出離鏡;以這個清淨心作基礎,能夠遍照眾生的差別根機,使令眾生修習種種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隨順眾生心念的好壞,來顯現種種的差別因緣,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令他解脫,這個叫做緣熏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