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業奪惡業,以善心奪噁心

中隨煩惱有二種:『十一、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無慚的定義有二:一是『不顧自』,就是不尊重自己,沒有一種自我期許的要求;所謂人身難得,你也不在乎,沒有希聖希賢的心念,就是自暴自棄、不顧自身。其次,『不顧法』,佛陀所說的教法很尊貴,也不想去隨順,還是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不顧佛法的尊貴,不想要增上。『輕拒賢善』,因為自暴自棄、對佛法也沒有尊重心,這些賢善─功德的境界,本來是應該要讓它增長的,但是你輕拒─輕視拒絕。

因此『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既然你對成賢成善之事,沒有希求心,那你的生命就是生長惡行,增長一切惡法為它的業用。沒有生命目標,怎麼辦呢?只好跟著習氣走──現在心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這種境界。

『第十二,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不愧,是說你不尊重世間人的譏嫌,你做錯事,世間人會指點你。你看啊,這個比丘、沙彌做這種事情;還說他心中有正法,結果做這種事情。護法神也會譏嫌你:唉呀!我護這個比丘的法,實在是倒霉,這種行為,我都護持不下去啊!你對於世間的種種譏嫌也不在乎,『崇重暴惡』,本來這種暴惡的事情,我們應該要去對治、消滅,結果你對暴惡的事情,還特別歡喜。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你有這樣的心情 ─崇重暴惡,一切過犯當然就很容易生起。

無慚、無愧這兩個心所,大都是同時生起的;一個是輕拒賢善、一個是崇重暴惡。這兩個心所,『此惡遍不善故,名為中隨煩惱。』它能夠普遍地在不善心所當中活動,故名中隨煩惱。換句話說,只要是不善的心所,前面的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十種小隨煩惱,任何一心所活動,一定是夾帶無慚、無愧。所以叫做中隨煩惱。其實慚愧心,在沒有入聖位之前,對我們非常重要!沒有入聖位、沒有斷煩惱之前,從信心引生慚愧心,它是斷除惡法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關於慚、愧的運用,我們可以從造惡之前跟造惡之後,兩方面來說明:如果說慚愧的心所是在造惡之前,好比你造了一個惡業,雖然造了惡業,但是內心當中崇重賢善、輕拒暴惡;並不是你願意做這種惡事,你就是一時控制不住習氣,還是有慚愧心,這時候你造這個惡業,在律上叫做不定業。就像在高速公路,車開開得很快,之後你踩了煞車,雖然車子還在繼續行駛,但是速度已經慢下來了。

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造惡業是完全不踩煞車的,那就叫定業,一定要得果報。一般來說,真正深信因果的佛弟子,因為有慚愧心的緣故,所造的業都比較不堅固;你要是不學習佛法、不相信因果,所造的惡業大都是定業,很難懺悔的。所以慚愧心的生起,如果是發生在造業之前,也會影響到這個業的堅固性。

其次,是在造業之後。我們說造業主要是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造殺盜淫妄的惡業,這個惡業就算全世界沒人知道,但是阿賴耶受熏了,它會把這樣的功能保存到我們微細的阿賴耶識裡面去。當我們冷靜下來,啊呀!不得了,發現這些惡的業力已經被第八識保存下來了。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它消除掉呢?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有二種方法可以對治已經進入阿賴耶識的業力:

第一、懺悔所損業。這就是指懺悔,你可以面對一位比丘,或者面對佛菩薩,修懺。請一位比丘、或者找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當懺悔主,或是以本尊阿彌陀佛當懺悔主。寫一篇懺悔文,把你整個造業的因緣,至誠的表達出來;表達你的懺悔心,並立定誓願,從今以後寧捨生命誓不再犯!然後要有很多的方便,禮拜、或者持咒、念佛。由於慚愧心的緣故,念念之間就把第八識罪業的勢力、慢慢破壞掉,這是懺悔所損業,第一種方法。

第二、對治所損業。通常我們造惡業,一定有一個煩惱,可能是貪煩惱、或者瞋煩惱、或者是癡、慢、疑、不正見…各式各樣的煩惱。當這個煩惱現前時,你要對治它,就是不能隨順這個煩惱。因為你造惡業的時候,這個煩惱有等流性,它下次還會再出現,而且出現的力量,會比上次更厲害。應該怎麼辦呢?對治所損業。不再隨順這個煩惱,雖然煩惱還有等流勢力,但是你已經在抗拒它,心中開始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時候,這方面的業力也會慢慢的消失掉。

面對這些不好的業力,當它已經進入到第八識之後,有二個處理方法:第一懺悔,第二對治。如果已經得果報,那就不容易懺悔了。這個惡業一旦得果報、已經現前了,好比已經變成一隻畜牲了,那你說要把它懺成人的相狀,就不容易了。但是沒有得果報之前,都還有辦法,就是靠這二個方法,可以把我們阿賴耶識惡業的勢力給破壞掉。這是我們用慚愧的心,來對治無慚無愧。當然要讓慚愧心生起,必須深信因果才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而是很深刻的了解,才能夠生起慚愧心,以對治無慚、無愧這二個中隨煩惱。

律上有一句話叫做「伏業易奪」,是說你因為懺悔的力量超過前面造惡業的力量,你的慚愧心已經超過你當初發動煩惱的勢力了,這時候你以善業取代惡業,易就是變易。但是這個惡業不是消失掉,是將我們的業伏住,暫時不受,所以叫「伏業易奪」。怎麼奪呢?以善業奪惡業,以我們的善心奪噁心。這個對我們往生淨土就很重要了!

因為臨命終時,可能惡業的勢力要出來、信願持名的善業也要出來,這時候以唯識學的思想──強者先牽,就看哪一個勢力強。假設我們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就把這些惡業的勢力給消減了,那個時候信願持名,就沒有任何障礙。就是有業,也沒關係啊,帶業往生嘛!對不對,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所謂帶業,是帶什麼業?當然是帶惡業呀!古德說,這個帶業是帶惡業,而且是帶業種,不能帶現行。臨終的時候,所有的煩惱、所有惡的業力,都要在種子位,內心保持在一種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寂靜的狀態;就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了──「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雖然懺悔不能把惡業完全消除掉,但是能折損惡業的勢力,使令它臨終不起現行,這件事情對於臨終非常重要!

使令惡的勢力折損,讓信願持名的勢力增長,然後往到極樂世界去,以後乘願再來。當然,這個時候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三界總報沒有了,但是人跟人之間的惡因緣,那沒關係,你能夠自在的隨緣消舊業。成就聖道以後,還債等於是不還,因為你的內心是「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沒有所謂還債這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