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而禪的特質又是什麼呢?中國禪宗特別是四祖開創的禪風形成了祖師禪,可以說,中國禪的特質就是祖師禪。祖師禪的特點是把禪修的生活與日用事融為一體,所謂日用事,即今人所說的生活。當時禪宗僧團通過農耕生活,農禪並重,以農養禪,走出了禪宗的一條路,也走出了中國佛教的一條路。這是祖師禪的一個標誌性特徵,也是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的一個最大區別。從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從未中斷過,也由此引發出搬柴運水無不是道的禪修方式,在種種勞動場面中展現了無限禪機。
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在提到中國禪宗的特色時說,禪宗的要義有四點:「一、第一義不可說;二、究竟無得;三、佛法無多子;四、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所謂「第一義不可說」,就是內證的境界只可體驗,不可言說;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通過自己親自去做,才會有親切的體會和受用。
所謂「究竟無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執著;只有無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為什麼說無得呢?因為「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不假外求。好比一個人久客他鄉,而今回到家裡,肯定不會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精神生命的家園,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家在哪裡呢?家就在當下,家就在你每時每刻的觀照與感覺中。這就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就是禪宗的「究竟無得」。
所謂「佛法無多子」,就是佛法沒有說別的,就只講了一件事——為令眾生開示悟人佛之知見,除此沒有第二件事。禪宗則更徹底——「達摩西來一字無」,一件事也沒有。為什麼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東西,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佛法無多子」這句話是臨濟義玄禪師說的,他剛開始在黃檗禪師座下參學多年,卻無所悟人,後來黃檗指示他去大愚禪師那裡參學。經過大愚的指點,臨濟言下大悟,當時感嘆:「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這也就是說,佛法的根本要義,只要機緣成熟一點就破,沒有多餘的話。至於「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這是禪宗特有的精神,它把禪機和佛法完全融人生活當中,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參禪悟道的好因緣。唐朝龐居土有首偈語說「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運水搬柴就是靈明不昧、亙古長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夠把日常生活和靈明不昧的一念心融為一體、打成一片,那時你才覺得,原來這件事就那麼簡單;也才曉得,不但是黃檗佛法無多子,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也無多子啊!
禪宗的四個特點,最後歸結到「砍柴擔水,無非妙道」,就是說,開悟、禪機一定不能脫離生活;脫離了生活,佛法一點用處也沒有。這四點就是禪宗的本色,尤其第四點,正是禪不離人生日用的親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