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弟子越來越歡喜念佛,感覺念佛時心容易得定。但時間一長,就會什麼事都不想幹,連平時愛看的書都不想看。弟子擔心這樣下去,會出問題,就有抽身出來的衝動,這樣做如法嗎?如若不然,該如何把念佛、幹活、看書、學習融合起來?
大安法師答:注意不要把修行和日常的工作生活打成兩截,它是一件事情!因為念佛的心與幹活看書學習的心是一個心性。
如果你真的念佛得力的話,就不會說我什麼都不想幹,書也不想看。恰好相反,通過念佛,你的心光顯現,看書會看得更明白,幹事會幹得更成功!
「君子不器」啊,就在於通達。通達道德的人有這個智慧能量,他不局限在一才一藝。這智慧能量有什麼作用?專注!就是用心專注幹一件事情,就能把它幹好。
上次我們談「君子不器」,王陽明就是一個代表,他幹什麼都幹得很成功。他是一介書生,帶兵打仗卻是那麼厲害啊。朝廷一旦碰到打不下來的土匪或者什麼,都是想到他,把他派出去帶兵打仗,他一去就能擺平。
當年王陽明平息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並沒有政府的正規軍哪,他只是帶了一批義兵,整個過程花了四十二天。如果從他直接進入第一線開始算,其實只花了十二天。
王陽明是神機妙算!他能夠牽著朱宸濠的鼻子走,知道朱宸濠會怎麼逃跑,設想到朱宸濠會坐小船逃跑,就讓縣令派了十幾條小船,躲在蘆葦叢中。
哎!真的,朱宸濠逃跑的時候,看到小船,就招呼道:過來,你們趕快過來,把我渡到對岸去,我給你重賞!結果他一跳上船去就被抓了。
明武宗好大喜功,朱宸濠都已經被抓了,他還要御駕親征,浩浩蕩蕩地帶著北方軍隊親征過來了。為了顯示自己有能力,他讓人把朱宸濠放了,要重新再抓一次。唉,這些政治上的鬥爭。
這些北方的軍隊來了,擾民很厲害啊,而且驕橫跋扈。北邊軍士要跟王陽明的士兵挑戰比武。他們想,射箭應該是北方軍隊的拿手好戲,就提出要跟王陽明比射箭。
他們在遠處豎了靶子,北方軍隊三個將軍躊躇滿志,一人射了三箭。成績怎麼樣呢?只有一支箭射到了靶心,還有一支箭射到了邊緣,只有這兩支箭射到了靶子。這是他們三人九支箭的成績。
他們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可能王陽明根本就不行,於是就一定要王陽明接著射。王陽明開始是推辭的:我沒有射過,怎麼……就是很謙虛地往後退吧。他們一看這樣,就以為他根本不行,堅持要他接著射。
王陽明被逼得沒辦法,就說:那我就獻丑了!他往那兒一站,氣定神閑,把箭拔出來,第一箭,唰,射中靶心,第二支箭射中靶心,第三支箭射中靶心,三發三中!北方軍隊是歡聲雷動,真想不到王陽明射箭都這麼厲害!
王陽明有個「致良知」的理念,他從政、軍事、書法、修行開悟等一切的成功,都可以總結為「致良知」!他認為,良知是每個人本具的,只要「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就能無往不利,能幹成一切事情。
有時候我在看這個王陽明的傳奇和他「致良知」的理念時,也常在想:我們持戒念佛就在致良知!
一個持戒念佛的人,如果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光明能夠感通上,應該是幹什麼都比原來優秀,怎麼會出現懈怠、放逸的心理呢?這就說明念佛還沒有上軌道,知道吧?
念佛的人這一念心是光明的心,是大強勇猛的心,而不是什麼事都不想幹的心,什麼書都不想看的心。
讀誦大乘經典是給我們建立圓教的正知正見,你不去看經典,怎麼能建立知見?你不去做事,怎麼能積累福德?菩薩道都要六度啊!
不是學佛就可以什麼都不幹了,這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樣樣都要凡心大用!所以,念佛念得好的,事業、讀書、學習會更好!
如果說念了佛,卻不想做事,也不想看書,那說明你還是沒有上軌道,是這個道理。所以,你一定要改變現在的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