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四卷,唐菩提流志譯。它是《大寶積經》(本書已有專條)四十九會中的第二會,列於大部經中的第四卷至第七卷,是佛為無邊莊嚴菩薩闡說三品陀羅尼門的一會,也是全經中帶有濃厚的密教色彩的一會。

  此經的內容共分三品:

  一、《無上陀羅尼品》,敘述佛在迦蘭陀竹林,時有無邊莊嚴菩薩向佛請問成熟菩提的微妙陀羅尼門。佛為宣說應知諸佛的秘密語言、受持、思惟、如理觀察。如來所說攝諸善巧,無不清淨,這是由於一切法皆是假名言說,不可施設,也沒有示現,不住分別,也非不住,乃至如幻如夢,緣起虛妄,自性本空,能令眾生雜染皆淨,無有所得,也沒有攝受,沒有一法可以執著等諸法性空的道理。然後開示菩薩能隨念佛法利樂有情的法門陀羅尼句,並廣說陀羅尼門的善巧方便理趣差別。

  二、《出離陀羅尼品》,述佛繼續為無邊莊嚴菩薩宣說出離一切文字語言的法門理趣,並說由此成就如來十力,及說陀羅尼與最勝出離陀羅尼和它的功德。

  三、《清淨陀羅尼品》,述佛繼續說佛性非有非無,乃至十力、四無所畏無有少法可得,亦非不得。這個陀羅尼清淨法門,能夠開示一切法畢竟空寂,猶如虛空,又能示現廣大慧光。此外,又次第說十四首攝受一切善巧的清淨陀羅尼咒而勸令奉持。

  此會雖以向佛請問的"無邊莊嚴"菩薩為名,但其內容則在闡述諸法性空之理,顯示三個陀羅尼品為其心要。經中強調這三品陀羅尼的殊勝:"普如迦利邸迦月圓滿時,光明照耀,於眾星中最為殊勝;如是此陀羅尼印三品,攝受所有法門亦復如是。"經流通分又說:"此法門名陀羅尼王,亦名陀羅尼印,亦名三品所攝善巧。"顯見此會是以密教的陀羅尼門為主。但經中所傳只誦咒句,並未進至後世所傳的三密瑜伽階段,因而只顯示為密教的早期部分。又此會在大乘教義方面:一、所闡的法相,只限於四諦、三解脫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不思議等早期大乘經中常有的名相。二、所述的義理,則是演說諸法緣起性空、及方便開示畢竟空義,乃至一切法悉是真如,一切法如與佛真如無二無別等屬於方廣大乘的理趣。三、所攝受的機緣,主要是菩薩乘人,也有聲聞乘人。如經中說:"聲聞乘人厭離三界,於甚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曾聽聞此甚深法……如來為欲利蓋安樂此諸有情,令證甚深廣大無量難見難解種智覺故,而復(於此)宣說甚深之法。"顯示菩薩乘的學修道果。由此看來,此會的教義也和整個《大寶積經》同樣,是在真空的基礎上,具備了妙有的初型,是介乎般若與涅槃之間的經典。

  此會梵文原本早佚。在漢地此是初譯本,未有異譯。在藏地有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