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一卷,馬鳴造,梁真諦譯。這是以如來藏為中心理論,為發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論書。
此論的內容分為五分:一、因緣分,二、立義分,三、解釋分,四、修行信心分,五、勸修利益分。此中第一章因緣分,列舉製造此論有八種因緣,即是造論緣起。第二章立義分,顯示大乘的實質有二:一法,二義。法即是眾生心,心能攝一切法,有心真如相和心生滅因緣相;義有體大、相大、用大三大,這是諸佛菩薩所乘,故名大乘。第三章解釋分,根據立義分的法義,分三大段加以解釋:一、顯示正義,二、對治邪執,三、分別發趣道相。此中初段顯示正義,即顯示立義分所說的法義。先釋心真如門,顯示真如是一法界(即一切法)
的總相法門體,不生不滅,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但依言說分別,有如實空和如實不空二義。次釋心生滅門,顯示一切法的體、相、用--即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它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此識有覺和不覺二義;又覺中有本覺和始覺,始覺有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四種差別。在不覺中,又有根本不覺和枝末不覺;由不覺故,生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三種細相;又由境界緣故,生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六種粗相。其次說生滅因緣,眾生依心(阿黎耶識)、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意識(分別事識)轉,一切諸法由此而生,唯心虛妄,由於不了達真如法界,念起無明,有六種染心。其次分別生滅相,說有粗細二種生滅,又有真如、無明、妄心、妄境界四種染、淨法薰習;由於此等薰習之力,而生流轉還滅之果。以上解說心生滅的法。此下顯示大乘自體、相、用三大的義:真如的體、相,不因凡聖而有增減,從本以來自性清淨、光明遍照、滿足一切功德,即是如來法身。真如的用是報、應二身:報身是菩薩所見,應身是凡夫二乘所見。最後顯示由生滅門入真如門的道理。第二段對治邪執,說一切邪執依於人、法二種我見,即凡夫五種人我見、二乘聲聞的法我見應加對治。第三段分別發趣道相,是說菩薩發心修行的過程,有信、解行、證三種發心,是信滿乃至十地菩薩發心修行之相。以上是本論解說大乘的部分。第四章修行信心分,是本論解說起信的部分。是就未入正定聚的眾生顯示修行而起信之相,要有信根本真如、信佛、信法、信僧四種信心,修施、修戒、修忍、修進、修止觀五種修行。另又為修大乘法心怯弱者顯示淨土法門,令專念佛往生淨土。第五章勸修利益分,敘說聞持此大乘法的利益功德。
在以上五分中,第一因緣分又為此論的序分,第二、三、四三分又為此論的正宗分,第五勸修利益分又為此論的流通分。或又以此論最初歸敬頌為序分,最後迴向頌為流通分,全論文五分為正宗分。
此論文義明整,解行兼重,古今佛教學人盛行傳誦。據傳當時真諦和他的弟子智愷都造有疏釋,隨後隋代曇延、慧遠也各造疏記,智顗、吉藏的著述中也引用此論文;唐代佛教界對於此論的傳習更廣,相傳玄奘在印度時曾談到此論的真如受薰之說,彼地學者聞之驚異。玄奘回國後,又將此論譯成梵文,傳往印度。而在中國由於賢首、天台二宗的興起,弘讚此論,智儼、法藏、元曉、澄觀、宗密各有疏記,湛然著作中也吸收了此論的思想。
因而此論入宋以來,流通更盛,一直到近世教、禪、淨各家,都以此論為入道的通途而重視它。
此論通傳是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但在《馬鳴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中,都沒有馬鳴造《起信論》的記載。又此論所談如來藏緣起、阿黎耶識轉現等義,和馬鳴只說空、無我義(見《尼乾子問無我義經》等)也不相類,因而說是馬鳴菩薩造已屬可疑。至於此論的譯語,和真諦譯的《攝大乘論》、《金光明經》、《佛性論》等用語也頗不一致,而譯出的年月和地點,一說是梁太清三年(549)於富春陸元哲宅所出(見《歷代三寶紀》卷十一),一說是梁承聖三年(554)九月十日在衡州始興郡建興寺譯出(見智愷《起信論序》),一說是陳世初葉(557~569)譯出(見隋彥琮《眾經目錄》),也莫衷一是。隋法經的《眾經目錄》卷五則將此論列入疑惑部,認為"《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唐均正的《四論玄義》卷十也說:"《起信論》一卷,或人云,馬鳴菩薩所造。北地諸論師雲,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目之,故尋覓翻經論目錄無有也,未知定是否。"(此係日僧珍海《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轉引,現存《四論玄義》無此文。)可見古來對此論的譔造和譯者已有疑問。
此論的異譯本,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乘起信論》二卷,他的梵本來源有問題,據說是"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齎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內獲舊梵本"(見《新譯起信論序》)。其實當時印度已無此論,而此論梵本或系玄奘依據漢文還譯之本。如《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說:"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恩承其本,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後來此梵本在印度也不存在,因而也沒有藏文的譯本,如《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說此論"蕃本闕"。
但此論在漢地佛教界甚為風行,如法藏、元曉、宗密、知禮都說此論通依諸大乘經,慧遠、智旭說此論是別依《楞伽經》而作,又因此論勸修淨土,因之唐、宋以來在漢地發展的賢首宗、天台宗、禪宗、淨土宗各派學人對於此論盛行弘講。而此論思想對於近世佛教學術界的影響也很大。關於此論的註疏等撰述甚多,現存的有梁代智愷(?)的《一心二門大意》一卷,隋代曇延的《論疏》二卷(現存上卷),慧遠的《義疏》二卷,法藏的《義記》五卷、《別記》一卷,宗密的《註疏》四卷,曇曠的《略述》二卷(敦煌寫本)、《廣釋》若干卷(同上),宋代子璿的《疏筆削記》二十卷、《科文》一卷,明代真界的《纂註》二卷,正遠的《捷要》二卷,德清的《直解》二卷、《略疏》四卷,通潤的《續疏》二卷,智旭的《裂綱疏》(釋新譯)六卷,清代續法的《疏筆削記會閱》十卷,民國梁啟超的《考證》一卷等。
此外,據《歷代三寶紀》卷十一說:真諦三藏於梁太清三年出有《起信論疏》二卷,這大概是傳說。其他的佚失的疏記,有梁代智愷的《論疏》一卷(?)、《論註》二卷(?、見《義天錄》),唐靈潤的《論疏》若干卷(見《續高僧傳》中《靈潤傳》),智儼的《義記》一卷,《疏》一卷,宗密的《一心修證始末圖》一卷,傳奧的《隨疏記》六卷(均見《義天錄》),慧明的《疏》三卷(見《東域傳燈錄》),宋代知禮的《融會章》一篇 (見《四明教行錄》),仁岳的《起信黎耶生法圖》一卷(見《佛祖統記》),延俊的《演奧鈔》十卷,元朗的《集釋鈔》六卷,智榮的《疏》一卷(均見《義天錄》)等。此論在朝鮮、日本流行亦廣。朝鮮古代僧人有關此論的著述,現存有元曉的《疏》二卷、《別記》二卷,大賢的《古跡記》(即《內義略探記》)
一卷,見登的《同異略集》二卷。此外已佚本還有元曉的《宗要》一卷、《大記》一卷、《料簡》一卷,憬興的《問答》一卷。
日本有關此論的章疏亦多,現存有湛睿的《決疑鈔》一卷、圓應的《五重科註》一卷、亮典的《青釋鈔》五卷、即中的《科解》二卷、貫空的《註疏講述》一卷、曇空的《要解》三卷、藤井玄珠的《校注》一卷、《講述》一卷、村上專精的《達意》一卷、《科註》一卷、湯次了榮的《新釋》一卷、望月信亨的《研究》一卷、《講述》一卷等。此外日本學者有關法藏的《義記》的註釋也多至數十種。
此論的日譯本,有島地大等譯、1921年東京刊行(收於《國譯大藏經》內)的一本,和望月信亨譯1932年東京刊行(收於《國譯一切經》內)的一本。還有鈴木大拙和李提摩太英譯本,前者曾於1900年在美國刊行,後者曾於1918年在上海刊行。
佛弟子文庫 > 中國佛教 > 正文
(?-805)唐代高僧,為淨土宗第五代祖師。縉雲(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在睦州開淨土道場,集眾念佛。師每念佛...原指商賈買賣物品時之互相議價,於禪林中,引申為學人參禪辦道時之問答審議。如祖庭事苑卷一,謂審察量知佛祖之真意...即辨明一經之指歸。為天台智顗大師所立五重玄義之一。智顗為解釋諸經,而立有五種義解法,即釋名、辨體、明宗、論用...(雜名)謂印度之僧也。釋門正統四曰:漢武掘昆明池得黑灰。以問朔。朔曰:可問西域胡道人。...攝取眾生之願。為三願之一。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關利益眾生之本願。又作攝生願、利眾生願。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六種無上】 p0299 瑜伽十四卷二十頁云:又有六法,於善說法毗奈耶中立為無上;不與一切諸外道共。謂見大師。聞正...子題:行前三心得有持義、識、想、受、行、犯一重戒餘戒常淨儼然、持毀皆有持義 戒本疏·持犯方軌:「前將止持,對...(術語)三毒中之二毒,貪慾與瞋恚也。釋門歸敬儀中曰:貪瞋一發,業構三塗。...可以修學佛道的根器。...(書名)又曰華嚴玄談。合清涼華嚴大疏中之懸談於演義鈔,為別行者,藏經目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演義三十卷。...又稱外相。即外觀之相狀行儀。亦即表現於外在之行、住、坐、臥等四威儀。蓋無論男、女、出家、在家者,皆須注重身,...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
我們都知道,慈悲是佛教的根本,而因果律則是佛教理論的核心。《大智度論》中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跟淨土宗非常類似,都是一種帶業往生的概念。就是業力我不...一個得道的高僧養了一條狗,名字就叫放下,每到給它餵食的時候,高僧就會站在廟門口,大聲呼喚放下,放下,放下!周...
佛教興衰在人事的和合。在《涅槃經》上說:魔王要是看到有兩個普通的居士在鬥爭,他內心起歡喜心,但是這個歡喜的相...問: 弟子所在的縣,既無寺院又無居士團體,親人去世時,弟子如何助念?臨終如何勸導?在親人耳邊放念佛機可以嗎?...
佛法真正學好了,就能夠用智慧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時刻把握當下。有些人說:等我有空的時候再來學佛。仔細檢查一下...
這個地方講到多欲為苦,就是講我們對慾望越執著,就會越痛苦。而且還有一點,就是當我們的慾望大於我們的能力的時候...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
大乘起信論
【中國佛教】
上篇:大乘百法明門論 | 下篇:中論 |
(界名)受苦之眾生不堪阿鼻之苦而叫喚,故曰阿鼻喚。...
少康
商量
辨體
胡道人
攝眾生願
六種無上
持犯成就處所對心明止持
貪瞋
道器
華嚴懸談
外儀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好心真的能有好報嗎

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放下心靈的包袱

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
大安法師:能用念佛機代替助念嗎

要從當下的一念去把握

【推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