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ming

  古代印度的五類學科。全稱五明處,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教義為內明,婆羅門教則以四吠陀為內明。大乘佛教積極主張利益眾生,以五明為學人所必學的內容,並認為它是圓成佛果的「大智資糧」。

  聲明 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義淨說「西方」6歲童子開始學《悉談章》等聲明著作。中國唐代沙門智廣撰有《悉曇字記》,即此類專著。藏文大藏經中譯有聲明專著近40種。

  工巧明 包括的範圍很廣,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工業明處」稱: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佔相,咒術,營造(雕塑),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均屬此。

  醫方明 相當於現代的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醫)對醫藥就有所貢獻。隨著佛經的傳譯,天竺醫術也傳入中國,佛經中的「地水火風」和「四百四病」之說,早為中國古代醫學界所採用。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中曾講到風、熱、痰蔭、總集等病和針刺、傷破等8種治療方術。融合漢、印、藏醫學的西藏《四部經典》也頗負盛名。

  因明 印度邏輯學。印度正理派首創。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學者彌勒、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用「論體」等七事來作解釋,重在辯論術方面的研究。到了陳那作《集量論》,把它發展到以「量論」(帶有認識論的意義)為主要內容的探討。北魏延興二年(472)吉迦夜譯《方便心論》,梁大寶元年(550)真諦譯《如實論》,因明之學開始傳入中國。其後玄奘傳習因明,譯有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後窺基作《因明入正理論疏》6卷,成為漢地研習因明的主要典籍。從此因明在中國佛學界中得到廣泛流傳。

  內明 即佛學,指釋迦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聞所成地》的解說,「內明處」略有4種相:1、由事施設建立相(指經、律、論的建立);2、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指佛教專有名相的建立);3、由攝聖教相(指解釋佛教教義的理論);4、由佛教所應知處相(指佛教所應知道的法數)。(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