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lianhuajing

  佛教經典。簡稱《法華經》。

  起源 一般認為此經起源甚早,並經過不同的歷史階段陸續完成的。曾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廣泛流行,已發現有分布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的梵文寫本40餘種。這些寫本大致可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所屬的寫本大致為11世紀以後的作品,一般保持完整,目前已出版5種校訂本。如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原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1082年書寫的梵文貝葉寫本,內容完整無缺,字體清晰優美,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在基爾基特地區發現的克什米爾體系抄本,多數屬於斷片,從字體上看,一般是5~6世紀的作品,比較古老。在新疆喀什噶爾等幾個地區發現的大多數也是殘片,內容與尼泊爾系的抄本比較接近,從字體上看,大致是7~8世紀的作品。另外,在新疆還發現有和闐文的譯本。

  譯本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經共有漢譯、藏譯等的全譯本和部分譯本的梵漢對照、梵文改訂本等17種。除後秦鳩摩羅什譯的7卷28品,為後世廣泛流傳者外,尚有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卷27品;隋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重勘梵文,譯為《添品妙法蓮華經》7卷27品。此外據《開元錄》卷十一、十四載,還有《法華三昧經》6卷、《薩芸芬陀利經》6卷、《方等法華經》5卷等三譯闕本,似屬誤傳。羅什譯本原是7卷27品,且其《普門品》中無重誦偈。後人將南齊法獻於高昌所得《提婆達多品》、隋闍那崛多於益州譯出的《普門品偈》與玄奘所譯《藥王菩薩咒》一起編入,構成現行流通本7卷28品的內容。

  藏譯本為日帝覺和智軍所譯,題名《正法白蓮華大乘經》,1924年河口慧海對照梵本日譯出版,名《藏梵傳譯法華經》。法譯本有巴爾諾夫的《法譯妙法蓮花經》(1852)。英譯本有基恩譯《正法華經》,編入《東方聖書》第21卷(1884)。日本有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梵文和譯法華經》、改訂梵本《法華經》等。此外,基恩和南條文雄還用梵文出版了《妙法蓮花經》(《佛教文庫》第10卷,彼得堡,1908~1912)。

  內容 此經說三乘方便、一乘真實和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等內容,為天台宗等據以立說的主要典籍。全經主要思想為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相攝,究竟處的歸宿目標與《涅槃經》溝通,指歸淨土,宣揚濟世,兼說陀羅尼咒密護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

  全經大段分科,古來主張不一。隋智顗作《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立序品為序分,定方便品至分別功德品前半為正宗分;以分別功德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通分;又以前14品為跡門,後14品為本門。後人多依其說。

  影響 鳩摩羅什所譯《法華經》,在中國漢地流傳甚廣。《高僧傳》所舉講經、誦經者中,以講、誦此經的人數最多;敦煌寫經中也是此經比重最大;南北朝註釋此經學者達70餘家。陳隋之際智顗更依據此經創立了天台宗。漢譯本傳入朝鮮、日本後,流傳也盛。直至現代,日本新興的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和妙智會等,都專奉此經與經題為宗旨。此經由於流傳甚廣而出現了偽作。早在隋代《眾經目錄》中即有《妙法蓮花經度量天地品》等3種偽經、敦煌寫經、《續道藏經》和日本《續藏經》中也都收有附會此經的偽作。

  註疏 現存的主要有:南朝宋竺道生《法華經疏》2卷;梁法雲《法華經義記》8卷;隋智顗《法華玄義》20卷、《法華文句》20卷(一作10卷),吉藏《法華經玄論》10卷、《法華經義疏》12卷;唐窺基《法華經玄讚》10卷;元徐行善《法華經科註》8卷;明智旭《法華經會義》1卷;清通理《法華經指掌疏》7卷。新羅元曉《法華經宗要》1卷。日本聖德太子《法華經義疏》4卷,最澄《法華經大意》1卷,日蓮《法華經註》10卷等。(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