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zihuahuzhizheng

  中國佛道之爭的一次歷史事件。簡稱化胡之爭。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一度被視為黃老神仙術的一種;佛教也自附於黃帝、老子,以圖與中國傳統信仰相結合,得以傳播。東漢後期,社會上出現了「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化胡成佛之說,以宣傳佛道同源論或老子轉生論。漢末三國時,化胡說廣泛流行。但其時佛教在中國已有一定影響,因而在佛教理論著作《牟子理惑論》中開始出現了反對化胡說,甚至認為道不如佛。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二教都有較大發展。為了取得各自的社會優勢,雙方在化胡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論爭。晉惠帝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爭論的過程中,為抬高道教,貶抑佛教,根據東漢以來種種老子化胡傳說,造《老子化胡經》,謂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南北朝之世,道教徒均據此與佛教互爭短長。南朝宋泰始三年(467)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佛教是夷狄之教傳入中夏,此說影響極大。為此,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作《與顧道士析夷夏論》、朱昭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所謂「夷夏之爭」。影響所及,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論著,皆時有論爭。北魏孝明帝時,曇無最還曾與道士姜斌在殿庭中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

  隋唐時,化胡之爭仍在進行。隋開皇三年(583),沙門彥琮撰《辯教論》1卷,共25條,斥老子化胡說,唐顯慶五年(660),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集洛宮,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武則天天冊萬歲二年(696),福光寺沙門慧澄,請依前朝毀《老子化胡經》,敕秋官侍郎劉如睿等八學士議決,但皆言漢、隋諸書有化胡之說,不當除削。禁毀未成。唐神龍元年(705),詔僧道集內殿定《老子化胡經》真偽,沙門明法抗爭,九月,下詔禁毀,違者科罪。洛京大恆觀主恆道彥等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其後仍有流傳。

  元代佛道爭論迭起,化胡之說成為爭論重點。憲宗、世祖二朝,僧道多次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餘道書盡行燒燬,《老子化胡經》首在焚燬之列。佛道老子化胡之爭告一段落。(左益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