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meiyushengbumeizhizheng

  中國佛教史事。人的形體死亡之後,精神消失還是繼續存在,即「神滅」還是「神不滅」,本是先秦以來討論關於形體與精神關係問題的一個主要論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它與佛教的三世輪迴、因果報應以及法身、佛性等義有一定的關聯。范曄《後漢書·西域傳論》謂佛教「精靈起滅,因報相尋」的說法,「通人多惑」,僧 的《弘明集》也說,世人「疑人死神滅,無有三世」。為此,信佛者與排佛者(包括一般無神論者)對此曾進行了長期的爭論。

  東漢末年出現的《牟子理惑論》就已有這方面的記載。當時有人對投生轉世表示懷疑,說:「佛道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此言之審也。」牟子的回答是:「魂神固不滅矣,但身自朽爛耳。身譬如五穀之根葉,魂神如五穀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

  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中,專論形體與精神間的關係。他針對「神之處形,猶火之在木,其生必存,其毀必滅。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托」的論旨進行答辯。認為精神是「精極而為靈者」,即使是有「上智」的人,也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它本身不是物,故「物化而不滅」,「情有會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所謂「冥移」,實質上就是指精神能從「前形」轉移到「後形」,從今世的有情個體轉移到下世的有情個體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