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曉經典或善於讀誦經文、諷吟梵唄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曉經典之僧侶。四分律卷十三第二十九單提法條,解釋教化之語中,列舉讚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禪等五項,與此文相應之巴利律藏所列舉者為:bhānaka(說者)、bahussuta(多聞者)、suttantika(經師)、vinaya-dhara(持律者)、dhamm-kathika(說法者)。此外,同書卷三十八自恣揵度載有「通阿含」、卷五十房舍揵度載有「法師者」,巴利律藏中與此二者相當之處皆載為 suttantika。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亦舉出學律眾(巴 vinaya-gana)、學阿毗曇眾(巴 abhidhammika-gana)、學修多羅眾(巴 suttantika-gana)之語。由此可知漢譯之法師、通阿含、學修多羅等,皆相當於巴利語 suttantika,意指通曉三藏中之經藏者。然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讚詠之禮(大五四·二二七上):「令一經師升師子座讀誦少經。」可推知印度已有用以指善於讀誦經文者。
所謂經師,在我國專指巧於諷誦經文者。梁高僧傳卷十三慧忍傳(大五○·四一四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詮品新異,制瑞應四十二契。」同書卷十三亦設經師一科,列舉晉代帛法橋以下,至南齊慧忍等十一位經師之傳,並詳述經師之沿革。[辯正論卷三隋文帝條、續高僧傳卷三十雜科聲德篇]
(二)對於從事書寫經典之人,亦稱為經師,在日本天平時代則稱為經生,此種經生並未入僧籍。至後世,轉稱裱潢經卷者為經師。 p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