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說萬法當體即空無生無滅(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理,為使二乘及鈍根之菩薩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設之三乘教也。不要斷滅萬法,說萬法當體為因緣生,而當體即為空無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義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當通含中。利根之菩薩,證此含中之中道而為別教圓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為此人。故以通教為大乘之初門。然而通者共通之義,有二義:一者三乘共學之義。藏教之三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學諦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但以斷見思之正使,兼侵害習氣,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別,故名通。二者單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薩,聞之而會不但空之義,遂聞後當體即空之說,而通於別圓二教所詮中道實相之理,為別教圓教之人。如此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名通教也。此二義中,佛之通教本意為使利根之菩薩,得通後之益也。四教儀曰:「通前藏教,通後圓教,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乃萬物生成時直接之力。為「緣力」之對稱。俱舍論卷二(大二九·七下):「又諸根生非由有用,若有因力,無用亦生。...【已具見諦】 p0229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四卷六頁云:問:已說已具見諦;何故復言世尊弟子?答:已具見諦者;欲差別...玄,緇之意。謂披著緇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侶。止觀輔行傳弘決序(大四六·一四一上):「纘承四世,年將二...三德,指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指苦、醋、甘、辛、咸、淡。系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梵語 apratigha。對,為礙之意。無對,即非極微所成之無障礙法。「有對」之對稱。十二處中,眼、耳、鼻、舌、身等五...(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術語)對於大曼荼羅稱護摩壇或灌頂壇為第二壇。大疏八曰:阿闍梨作第二曼荼羅,與中曼荼羅相對,去大曼荼羅二肘。...【末摩】 p0520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又漸命終者,臨命終時,多為斷末摩苦受所逼。無有別物名為末摩。然於身中,有...【五處常應修作】 p0281 顯揚八卷九頁云:常應作者:謂諸菩薩、於五種處、常應修作。一、常應修作不放逸行。二、無...(流派)謂禪宗也。無門乃佛心之異名。宗鏡錄五十七曰:楞伽經云:一切諸度門,佛心為第一。又云:佛語心為宗,無門...【有作意者清淨相狀】 p0558 瑜伽三十二卷二十頁云:得此作意初修業者,是有相狀。謂已獲得色界所攝少分定心,...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皈命禮。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佛說百佛名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一個人當小偷,過了不久。他看上去賊頭賊眼、賊腳賊手。他的眼睛不停地在轉動,這一幅相,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幹這...轉世因緣 據《五燈會元》等禪宗史籍記載,五祖前世原是一位栽松道人,住在破頭山中。 當時,四祖道信大師駐錫於破頭...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自己有時會想不通,為什麼求夫求妻可以求得到?為什麼會感得一個好的伴侶。人不是都...相信因果,就會有對一種生命的際遇那種逆來順受。以前不知道有宿世的善惡因導致今生這樣的善惡果,所以碰到逆境失意...出家人有這樣一句話,叫久住有緣,久坐有禪,說一個人在一個寺院住久了,自然就跟這個寺院有了緣;打坐久了,都有禪...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從前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到大海里去採取沉香木,經過了好幾年,才採得一車沉香木,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裡。他把沉香木送...《釋門自鏡錄》裡記載,有一位叫法衡的比丘,他也是好心出家,羨慕於道來修行的。但雖然有向道的心,對自己是放逸的...
通教
【佛學大辭典】
上篇:通後別圓 | 下篇:三通 |
為婆羅門種,乃悉達太子之師。佛祖統紀卷二載,太子七歲時,王令其學書,遂從國中之聰明婆羅門選友學習。太子曾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