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教法之義理。五教章上曰:「海印三昧一乘教義。」慈恩傳九曰:「少來頗得專精教義。」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一切見皆入二見中】 p0016 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十三頁云: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依諸見,皆入...【可愛樂】 p0524 大毗婆沙論三十二卷三頁云:問:何故擇滅亦名可愛樂?答:聖所愛樂故。謂諸聖者,怖畏眾苦。涅槃...指密教修法中,作加持祈禱之阿闍梨。阿闍梨,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術語)又曰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六法也。此六法各有分齊,故名為界。...【大志意樂】 p0241 攝論二卷二十六頁云:又諸菩薩,卽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一)印度之古稱。又作天篤、天督、天毒、身毒。後漢書西域傳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又稱法身舍利、法頌舍利。(一)指佛所說之經典。佛說之經,旨在闡明實相中道之理,不變不易,性相常爾,故稱法身舍利...(術語)五藏之一。持一切染淨之有為法,故名法界。內含一切功德之性德,故名藏。...(術語)Vijapti,譯曰識。了別之義也。義林章一末曰:梵雲毗若底,此翻為識,識者了別義。唯識樞要上本曰:梵雲毗...謂勸進轉化。即勸進眾生轉惡為善、轉迷成解、轉凡成聖。南本涅槃經卷十四(大一二·六九五上):「若有眾生貪著五欲...(人名)俗姓淳于氏,唐揚州江陽縣人,年十四,就智滿禪師出家,研極三藏,尤精戒律。受日本入唐僧榮睿普照之請,與...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
一、七寶金幢,輝映地表 【原文】 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淨土教與淨土宗 淨土教的闡揚源自釋迦牟尼佛。根據大乘經的指示,有西方彌陀淨土,東方藥師佛淨土、兜率彌勒淨...
為什麼修道人會著魔? 「貪求冥感」。 在修行當中的時候,想求一種感應,所以在禪定之後,他的心虛懸,就想得很遠,...
印祖說他剛出家的時候,在做照客的時候,不是六月初六要曬經嘛,在曬經的時候他就得到了一本殘本的《龍舒淨土文》,...
問: 病人於臨終時,若神志錯亂、惡境現前,比如:看到什麼人、胡言亂語、大喊大叫等,助念人員應如何處理此類狀況...俗話說:禍從口出。說話不得體,常常會傷人又傷己,引起很多麻煩。佛教有所謂的妄語,不論是一般人喜歡聽的虛偽奉承...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
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主題,叫做契理契機。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因材施教...
教義
【佛學大辭典】
上篇:教跡義 | 下篇:教道 |
【拘盧舍】 p0828 西域記二卷二頁云:分一逾繕那為八拘盧舍。拘盧舍者:謂大牛鳴聲所極聞,稱拘盧舍。...
一切見皆入二見中
可愛樂
修法阿闍梨
六界
大志意樂
天竺
法舍利
法界藏
毗若底
勸化
鑒真
【大藏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極樂世界依報莊嚴之地上莊嚴
惟賢長老《淨土教與莊嚴國土》

為什麼修道人會著魔

印祖念佛治眼疾

病人臨終神志錯亂惡境現前,應如何開導
淨化我們的語言,減少口舌是非

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