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又作極七有,極七生。預流之聖者,不斷修惑者。於欲界之人與天,七返往來受生中,必聖道成就,證羅漢果,故謂之極七返。此七往來中,於人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於天中有七度之中有,七度之生有。合有二十八生,而七之數同,故略雲極七生。猶言七處善,七葉樹。但云二十八生者,除最初得道之身,蓋若於人趣得預流果者,七生天上,有七之中有與生有,又七生人中,有七中有,七生有,於其最後之人中生有入於涅槃,又於天趣得預流果者,下生於人,有七中有,七生有。上生於天,有七中有,七生有,於其最後之天上入於涅槃。故知除最初得道之身也。若取之,則為二十九生。問:何故限於七生而無第八生?答曰:是以身之相續限於七生而所有之聖道成就故也。聖道之力,法爾而然,猶如七步蛇,第四日瘧。而此極七生乃言預流果之最鈍根者,至其利根者,有一生而直證阿羅漢果者。俱舍論二十三曰:「頌曰:未斷修斷失,住果極七返。論曰:諸住果者,於一切地修所斷失都未斷時,名為預流生極七返。七返言顯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義,極言為顯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往七返故。(中略)彼從此後別於人中極多,結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總二十八。皆七等故說極七生,如七處善,及七葉樹。(中略)若於人趣得預流果,彼還人趣得般涅槃。於天趣得,還於天趣。何緣彼無受第八有?相續齊此,必成熟故。聖道種類,法應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瘧。」十住論曰:「初果聖者,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譬喻)發佛乘船筏之生死海渡津也。四分戒本疏序曰:乘津五眾,覆壽群萌。同行宗記曰:乘能運載,津是水濟。載出家...子題:白木條國、貢職圖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四分,邊方比丘曲開五事: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以僧少故,三年方集...(故事)賢劫千佛之前因也。雜寶藏經曰:佛告諸比丘,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波羅奈國中有山,名曰仙山。有梵志在彼山住...(書名)一卷,華嚴宗之初祖杜順著。約五教而明止觀。五教章冠經上一曰:杜順禪師乃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中略)弘...【康僧會】 康居國大丞相之長子。世居印度,年未齒學,俱喪二親。至性篤孝,服畢入道。厲行清高,弘雅有量。解...意謂佛祖於優秀根機者面前,亦有無從下手之難。無門關第四十三則首山竹篦(卍續一一九·一六六下):「拈起竹篦,行...【毗婆舍那】 此雲觀。涅槃云:毗婆舍那,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謂真實之解脫。指如來之解脫,亦為如來之別名。即斷一切煩惱而證得佛之涅槃。解,離縛之義;脫,自在之義。二乘之解...(流派)小乘二十部之一。部執異論曰:灰山住部。異部宗輪論曰:雞胤部。宗輪論述記曰:真諦法師雲灰山住部,此言非...【淨初靜慮有四種】 p1004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三卷一頁云:淨初靜慮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抉擇分...(地名)唐舒州投子山義青禪師,大陽玄禪師之法嗣也。五燈會元十四但舉法語而無行跡之記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
怨─它是恨的累積,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馬上發脾氣;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積在心中。不過現...
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
漁人在捕魚,一隻蔦鳥飛下,叼走了一條魚。有無數只烏鴉看見了魚,便聒噪著追逐蔦烏。蔦鳥不論飛東飛西,滿天的烏鴉...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 ...
接著介紹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為什麼在家眾受五戒之後,還要受持八關齋戒呢?因為五戒的果報,最多隻是人天而已。雖...
印祖當年還請許止淨居士,專門編了一本《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很厚的一本,大家可以讀一讀。 我記得裡面有這麼...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絕對)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兩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後僅相差兩年,卻因有無三寶的加持及阿彌陀佛的慈光照攝而境遇迥然不同。...
極七返
【佛學大辭典】
上篇:瑜遮那講堂 | 下篇:極十歲 |
【方便不施】 p0376 瑜伽三十九卷十三頁云:云何菩薩方便不施?謂諸菩薩、不忍直言遣來求者,謂我不能惠施於汝。要...
乘津
邊方開五事
蓮葉千子
五教止觀
康僧會
佛祖乞命
毗婆舍那
真解脫
灰山住部
淨初靜慮有四種
投子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個方法

念佛也是開發智慧的勝妙方法

以舍為得,妙用無窮

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

受持八關齋戒,栽培出世的善根

虔念觀音聖號,化除刀兵厄

未得一心前,不萌見佛之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