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語)思量識別諸事理曰分別,是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為心心所之異名也。法華經曰:「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發智論一曰:「法歸分別,聖歸涅槃。」 成實論三曰:「法歸分別,真人歸滅。」唯識述記七末曰:「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俱舍光記二十曰:「毗婆闍(Vibhājya)名分別。」三界之心心所以虛妄之分別為自性,即妄於無我無法之上,而分別我法也,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慧。慈恩寺傳七曰:「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善見,梵名 Sudar?ana,巴利名 Sudassana,音譯作修提舍那、須陀施尼、須達梨舍那、須陀尸。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術語)於密教之秘法傳受一切三部五部之法以為人師者之稱。又四種阿闍梨中,第一為傳法阿闍梨,第二為都法阿闍梨。...【宮毗羅】 此雲蛟,有鱗曰蛟龍。抱樸子曰:母龍曰蛟,子曰虯。山海經:蛟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雜名)禪者之小屋。中阿含經五十二曰:在無事處,住禪屋中。...(885~958)五代僧。餘杭(浙江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攻毗尼。後投長慶慧棱學禪法,久之不契。...(一)梵語 svabhāva, sva-laksana。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為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譬喻)智慧廣大,譬如海也。無量壽經下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地藏十輪經八曰:漸次趣入深廣智海。...又作三不三信。為我國淨土宗大德曇鸞所揭出。三信指淳心、一心、相續心。往生淨土,須具足此三種信心。(一)淳心,為...又作苾芻律儀。即比丘之具足戒。四分律中作二百五十戒,即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舍墮、九十單提、四提舍...(人名)Bhikṣuṇi Āryā,阿姨者阿梨夷之略,梵語阿梨耶,譯言聖者,今依女聲曰阿梨夷,即比丘尼聖者之意,為佛...【我有我見】 p0648 大毗婆沙論一百九十九卷四頁云:諸有此見,諦故住故我有我。此邊執見,常見攝;見苦所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佛說九橫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一者為不...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動物性食物的被大量消費,帶來了各種慢性病;現在,越來越多追求健康的人士開始研究素食健康...問: 師父,我皈依佛門多年,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麼多年忙忙碌碌地工作,現在剛退休時間不...佛教素食觀的核心內涵 佛教從慈悲觀念及業報輪迴思想出發,明確提出不得食眾生肉。認為一切生命依業受生,前世的生活...我們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唯識,對我們內心的狀態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假設沒有第七意識,你會說:那我為什麼會有欲...主持人: 佛教經常教導人們要慈悲,面對煩惱時要自我消融,不被煩惱所困。但當一個人處於情緒低潮,心情不好,或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斷了,你大可不必如此驚慌。一切唯心造,心無惡念就好! 第一、你必須要知道,佛珠是用...學會自我剖析虛榮,把我們的短處及時收攏在自我檢驗的驗光鏡下,我們會發現,我們虛榮心有多高,我們背離光明的陰影...今年,我48歲了,過的狼狽不堪,回想過去的前半生,一直在貧窮、卑賤中掙扎,以後的日子,也看不到大的改觀。萬幸的...
分別
【佛學大辭典】
上篇:今圓 | 下篇:三分別 |
(雜語)又曰五百世。為長時之套語。自五百本生經(齊永明年中摩訶乘譯,今無)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