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又曰一色七條。以錦或金襴或金紗或織物等作之。不如衲袈裟之雜他色,惟為一色,故曰平袈裟。論尊卑,則平袈裟為尊,衲袈裟為卑。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初靜慮等中不說念正知舍】 p0685 顯揚十九卷十二頁云:問:念、正知、舍、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梵語 ātma-vādopādāna。為四取之一。取者,煩惱之意。我語取,指緣內身所起之煩惱,即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得遍知果】 p0995 瑜伽七十七卷十頁云: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斷毗柰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若薩瓔絡本業經云六慧: 一、聞慧 謂別教菩薩,於十住位中,因謂中道之理,知一切法,離二邊相,故名聞慧。 ...【圓滿慧】 p1240 瑜伽八十三卷五頁云:圓滿慧者:謂成辦慧、已到究竟。...【近住】 p0819 如九種心住中說。 二解 雜集論十卷十頁云:近住者:從初已來,為令其心於外不散;親近念住...(經名)佛說五母子經,一卷,吳支謙譯。說八歲沙彌,從阿羅漢學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謂與真理相即、成為一體之階段有六。又作六是、六絕、六如。華嚴經謂大乘菩薩之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小乘立三無為,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用真智選擇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無為之境界,名擇滅無為;凡事...(經名)具名大乘大悲分陀利經,八卷,失譯人名。悲華經之異譯。分陀利為蓮華之名。...又作佛缽盂。指佛陀所持用之食缽。佛所持者為石缽,比丘不得蓄之。據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載,佛陀初成道時,四天王各...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長者...問: 弟子煩惱不斷,意惡重重,甚至還造作身口意罪業,這種情況下信願持名能夠往生嗎?帶業往生是否只帶舊業不帶新...
我常說: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修行人要大徹大悟,見到平等的空性。禪宗云:聖人見體,凡夫見相。聖人看到畢竟空...
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實際上就是個大染缸。如果我們沒有發出懇切地修道之心,在這裡熏習我們的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東...
原文: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
過去世尊與眾多弟子都是靠著雙腳,一步一步邁向弘法之路,沿途隨緣教化無數。一日正好走到河邊,佛陀便請隨行弟子取...
佛說,貪心之人永不富有,永遠貧窮。我說,心貧窮是永遠的貧窮,心若富有必將富有。 有人說這世界上有很多貪心的人...有一次佛陀帶領一千多位比丘出去游化,他們走到象頭山。象頭山留有佛陀許多的回憶,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的景象,佛...
疾病,是誰也不能倖免的,在佛法中說人生有老病死,把病列為人生的四大痛苦之一。依佛法觀察人生,平時有病的人,固...
平袈裟
【佛學大辭典】
上篇:平江絛 | 下篇:平常心是道 |
波羅塞,梵語 prasena,意譯兵。又作波羅賽戲。乃模擬兵戰的一種遊戲。又稱象馬斗、雙六、雙陸。事物異名錄玩戲章雙...
初靜慮等中不說念正知舍
我語取
得遍知果
六慧
圓滿慧
近住
五母子經
六即
三無為
大悲分陀利經
佛缽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大安法師:煩惱不斷能往生嗎

開悟很困難,往生很容易

熏習這顆念佛的種子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

得遇善師令我們免受沉淪之苦

沒有這兩大特性就不叫財富
燃燒的六根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