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智林。高昌人。初出家為亮公弟子。幼而崇理好學。負帙長安振錫江豫。博采群典特善雜心。及亮公被擯。弟子十二人皆隨之嶺外。林乃憩踵番禺。化清海曲。至宋明之初。敕在所資給發遣下京止靈基寺。講說相續稟服成群。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時汝南周顒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遲。乃致書於顒曰。近聞檀越敘二諦之新意。陳三宗之取舍。聲殊恆律。雖進物不速。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勸速著紙筆。比見往來者聞作論已成。隨喜充遍特非常重。又承檀越恐立異常時干犯學眾。制論雖成定不必出。聞之懼然不覺興臥。此義旨趣似非初開。妙音中絕六十七載。理高常韻莫有能傳。貧道年二十時。便忝得此義。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竊每歡喜無與共之。年少見長安耆老。多雲。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當法集盛時。能深得斯趣者。本無多人既犯越常情。後進聽受便自甚寡。傳過江東略無其人。貧道捉麈尾以來四十餘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其餘義統頗見宗錄唯有。此途白黑無一人得者。貧道積年乃為之發病。既痾衰末命加復旦夕西旋。顧惟此道從今永絕不言。檀越機發無緒獨創方外。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使法燈有終。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雖復國城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無以相過。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論明法理當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夭奇趣耶。若此論已成遂復中寢。恐檀越方來。或以此為巨障。往言懇。然非戲論矣。想便寫一本為惠。貧道齎以還西使處處弘通也。比小可牽。故入山取敘深企付之。顒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尺天姿瑰雅。登座震吼談吐若流。後辭還高昌。齊永明五年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論及毗曇雜心記。並注十二門論中論等。
佛弟子文庫 > 佛教人物傳 > 正文
又名竹園,為頻婆娑羅王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動物)Sāiasa Kāraṇḍa(Dual),二鳥名。麗本之涅槃經三,作娑羅娑鳥迦鄰提。宋,元,明三本之涅槃經三,作...【身受差別證】 p0677 此阿賴耶識第六證也。瑜伽五十一卷三頁云: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雜語)十魔之一。一切惡業之障害善道者。...(書名)根本之律藏也,如來滅後結集三藏之時,優婆離比丘於一夏九旬之間,八十番誦出之,故名八十誦律。至其後四分...(人名)常山真定人。姓房氏。十四歲出家。隋開皇年間,於長安開講筵,聲譽甚高。唐貞觀二年,新經來,師當選,筆受...又作仁王、二天王、二天。謂立於寺門兩側,守護伽藍之二金剛力士像。兩者皆腰纏輕衣,筋骨逞露,束髮怒目。左尊開口...亦名:羅[目*候]羅為沙彌之始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文列羅[目*候]為初者,如未曾有經,九歲出家也。西方沙彌每至...(雜名)輪者圓滿之義。又佛之光明有碾摧眾生煩惱之用,故譬之曰輪。讚阿彌陀佛偈曰:解脫光輪無限齊。...指方板之台座。佛像之台座,形式極多,其中式樣最簡,僅為一方板,且其上無任何裝飾者,稱為方座。(參閱「台座」5...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向塔舒腳坐,除病,若中間有隔,強力所持。」資持記釋云:「中間隔者,有物障也。」(事鈔記...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制置鹽礬兼發運副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蔣之奇撰 之奇嘗苦《楞伽經...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各位法師慈...【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雖...一位古董商有一次在一處僻靜的窮山村裡,發現了一個老式紅木舊櫃子。驚喜過後,開始動了心思。他先與櫃子的主人閑扯...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它有這四種。這四種是談我們宿世的善根和今生的情況。 顯感...問: 師父,你好,能不能給看看我的前途是好是壞啊? 慧廣法師答: 不要問這些。因為任何前途,都是自己奮鬥努力而...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從戰俘營逃出來的人,戰後去拜訪同窗的難友。 他問難友:你原諒那些殘暴的傢伙了嗎? 難友說...有學僧問寂室禪師道:請問老師!在禪門中,應該具備些什麼條件,才能進入禪道? 寂室禪師回答道:獅子窟中無異獸,...
智林(齊高昌郡)《高僧傳》卷八
【佛教人物傳】
上篇:弘充(齊京師湘官寺)《高僧傳》卷六 | 下篇:法瑗(齊京師靈根寺釋)《高僧傳》卷八 |
於空、假、中三種觀法中,菩薩從空觀出而入於假觀,稱為出假行。菩薩之修行,雖已證知空理,然不僅止於空理,而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