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種與極微】四大種之說,並不是佛教所創立的理論,印度古代哲學家,以地、水、火、風為宇宙的質料因。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其理論有謂:『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上文中說的地、水、火、風,並不是指地、水、火、風四種物,事實上指的是堅、濕、暖、動四種物性。極微舊譯鄰虛塵,新譯極微。就是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就稱為極微(參閱極微條)。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認為極微實有,永久不滅,世界壞時,極微散布虛空中,作為建立新世界的質料。勝論師又主張,極微的集合體稱為『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識可緣的各種物質。說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實在論者,認為極微實有,主張『法體恆有,三世實有。』眾多極微集合成為『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經量部學者也承認極微為實有,眾多極微和合成為『粗色』,粗色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興起,以無著、世親為中心的一派的學者,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的立場,破斥極微非實,不能成立。如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二十論》,陳那菩薩所造的《觀所緣緣論》,都是針對小乘外道——如勝論派、小乘說一切有部、經量部、順正理師等的謬論而加以破斥的。印度古代的這種極微學說,後世學者譬喻為原子理論。原子,英文 Atom ,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過去科學家以原子為最終的質點,這和小乘外道認極微為實有的理論相似。但是由於科學的進步,發現原子不是最終質點,原子是由帶有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的原子核,及圍繞原子核飛旋的電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的半徑為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質量卻佔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所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其質量與質子相等;而電子帶負電,其質量只有質子的一八三六分之一,以光速環繞原子核旋轉。每一原子的質子和電子數目相同,以維持平衡。這樣,就說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終質點。二十世紀以來,科學突飛猛晉,發現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輕子、光子、夸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層,根本不是物質,只是『能』。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物質,一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種基本元素,則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炸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和能互變的理論了。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那麼,這種『能』存在於何處呢?佛經上說即存在於虛空之中。小乘、外道以極微為實有,為色法的基本質料;大乘唯識宗亟力破遣極微,以極微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極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質料,色法的基本質料究竟是什麼呢?此在《楞嚴經》卷三中,佛陀對阿難說:『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告訴我們,把物質分析成極微,再分下去就成為『鄰虛塵』——鄰近虛空的微塵。鄰虛塵若再分析,『即實空性』——就成為虛空。最後告訴我們說:『當知虛空出生色相』。虛空可生出色相,當知此虛空不是一無所有的『頑空』,而是能夠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謂『非有之有,稱為妙有;非空之空,稱為真空。』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認極微有其實體。空宗以『緣起性空』立論,法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皆屬空性,何來實體?有宗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立論,一切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種子變現,因緣假合,極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識論》卷二曰:『……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彼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於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明為色,故說極微為色邊際。』《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繼而又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正以說明,物質現象和虛空(正確應稱為『空性』),虛空和物質現象,是『不一不異』,現像是萬法之相,虛空是萬法之性。四大、極微全是假法,沒有實體可得,全是能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