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天台、賢首二宗釋經題,有通別、能所之異。(一)天台宗以通別二義釋經題,如「妙法蓮華經」,上四字為別,特為此經之...(術語)真正之道法也。理無差曰正。以三寶中之法寶,教理行果之四者為體。無量壽經上曰:弘宣正法。...(雜名)佛寺之美稱也。鳳為瑞鳥,故取為美稱。...【發心是學所依止】 p1162 瑜伽三十五卷十頁云:又諸菩薩、以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普於一切菩提分法、及作一...梵語 ālambana,巴利語同。為「能緣」之對稱。指認識之對像,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執取者。俱舍宗建立「...(術語)我無實體,思有我者,為顛倒之妄見,故云倒我。四顛倒之一。釋門歸敬儀中曰:凡懷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迦羅育,梵名 Kālā?oka。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難陀王朝(梵 Nanda)之始祖。又作迦羅阿育王、迦羅由伽王、阿須王。...【四大種恆不相離】 p0460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一卷十五頁云:問:云何故知此四大種,恆不相離?答:自相作業,一切...(菩薩)東方寶淨世界之佛,入滅後以本願為全身舍利。諸佛說法華經,必於其前出現。智度論七曰:有諸佛無人請者,便...指多如塵數之無量世界。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大四四·九一中):「應物機於雙樹,至教浹於塵洲。」 p5763...(名數)獨頭無明,又云不共無明。俱舍論唯識論謂無明與其餘貪等五大惑共起為相應無明,無明獨起,為獨頭無明,又云...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一、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有這樣一個師父,他剛出生時,人們就叫他大和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出生就叫大和尚老方丈...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介紹的)的祖師爺要穿越到北宋時期。當時有一對夫妻,一般的老百姓在佛前虔誠的祈...在我們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的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其實是...在五台山曾經認識一位日本來的大學生遊客,他告訴我他是佛教徒。在朝拜寺院的時候,我發現他面對佛像都不禮拜。在很...佛陀住世時,舍衛城中住著一位赤貧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須賴。他雖然貧窮潦倒,卻十分深信佛陀所開示的教理,因此絲毫...【若諸有情,心多懈怠,勸修精進。】 若諸有情,心多懈怠,精進不起來,給他講精進度。 【若諸有情,心多散亂,勸修...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以故古聖賢皆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使普天人民同享太平之福,而渾無功跡之可以讚述,民生...禮是禮貌,待人的禮節,禮儀等,第一堂課已講過。現引古德四句話說明與人相處之道: 臉上無瞋真供養、口裡無瞋出妙...
常覺(宋東京普淨院)[《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歷代名僧辭典】
釋常覺。姓李氏。陳留人也。肇為鞠子氣調絕奇。入鄉校中諷讀經籍。群童咸出其下。洎登弱冠往廬山游二林陟五老。乃禮歸宗寺禪師充苦行焉。梁幹化二年蒙去飾披緇矣。明年於東林甘露戒壇納解脫木叉。厥後修身踐言。雖三藏俱留於意表。而以心學為究盡之務。復入五台山禮妙吉靈跡。迨後唐天成三載。始於東京麗景門之右樹小禪坊。敕額為普淨焉。而逐月三八日設闔京僧浴。其或香湯汲注。樵蒸失供覺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有公王仰重表薦紫衣。堅拒弗受。汲汲以利行濟物為己任耳。開寶四年十二月三日。遘疾。輕安無撓。十一日告眾右脅而化。享年七十六。僧臘五十六。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無算。嘗居京邑屢登斯院。覽北海陶尚書谷為湘東張仲荀序詩贈覺而雲。起後唐天成至漢幹佑。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眾。累歲費錢可一百三十六萬數。計緡千萬矣。雖檀施共成。實覺公化導之力也。嘻大火之下陳留古封。周秦已來戰伐之國。人物眾而土風尚利。舟車會而貨殖惟錯。昔梁惠王賢諸侯也。嘗謂孟軻曰。何以利吾國。是知禮讓之化不勝於好利之心明矣。且梁去魯千里而近。道猶不同。矧十萬八千里乎。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心或有異。況瞿曇上人乎。彼孟氏屬斯文未喪。不能揚素王之道。今上人當去聖逾遠。卒能行法王之教。苟非三業內淨六塵外清以至公之行化於人。孰以至公之心受於化也。陶重敘曰。自靈山覆簣法海堙流。玉毫晦而微言絕。金杖折而異端作。惟上人也色空等觀物我都亡。麻麥一齋自同禪悅。炎涼一納僅蔽枯形。前後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師為號請以紫染方袍者。皆確而拒之。云云。張仲荀贈覺缽盂拄杖草屨。各用五言為章刊於小碣。其為名流碩學旌別有如此者。
上篇:從彥(宋西京寶壇院)[《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 下篇:永安(宋杭州報恩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
謂音樂能攝人心,使專注於一緣而不他逸。大日經疏卷八(大三九·六六六中):「言攝意者,如世人見微妙色聲,心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