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又作華報。花開在結果之前,故花報是對後得之果報而言。譬如人以不殺生為業因,今生即得健康長壽,是為花報;最終必...(雜名)外法有使人迷亂之咒法。五分律二十六曰:諸比丘學迷人咒。佛言:不聽,犯者偷蘭遮。...【方攝】 p0375 如十種攝中說。 二解 顯揚十四卷十頁云:方攝者:謂諸蘊等、依方而轉。若依此方所生;卽此方所攝。...(譬喻)量須彌山之斤兩也。以喻佛之壽命難量。金光明經壽量品曰:諸須彌山可知斤兩,無有能量釋尊壽命。金光明玄義...(術語)學道者流,禪道者流也。臨濟錄曰:道流祇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十重障之一。又作遲鈍障、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忘障。十重障,係菩薩於歡喜地、離垢地等十地中修十勝行而一一斷除之十...即月支國之迦膩色迦王。威德熾盛,志氣雄猛,勇健超世,所向無敵。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王征服中印度華氏城,和議...唯識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週遍於一切心王、心所而相應之五種心所,即觸(梵 spar?a)、作意(梵 manasi-kāra)、...(人名)婆羅門名。郁頭藍弗之略。...依止方便修復有三種,謂由無分別智觀察三輪皆清淨故,所以者何?由此方便一切作意所修諸行速成滿故。依止自在修亦有...【七種憍】 p0051 瑜伽二卷十九頁云:云何七種憍?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性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系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在齋堂裡,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安靜,關閉手機,端身正坐,翻開碗。(圖五、圖六) 首先將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白露適合於養腎,古話說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這個節氣就開始溫差大,天氣轉涼了,所以不要露身,早晚要添衣...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一陣風,風吹動了幡。有一個禪師...我們應該對輪迴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妄想,以佛陀的智慧觀察,生死輪迴沒有快樂,本質是苦,苦苦指身...今天我要和諸位講的,是關於佛法的根本特質,其題叫做佛教的根本特質是什麼?本此而談,以免說得太遠,而使諸位把握...【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記得我第一次講經時只有十三個人聽,都是福嚴精舍的學生。那次是在新竹居士林講《梵網經菩薩戒本》,本來是居士請我...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肝裡邊藏仁,心裡邊藏禮,肺裡面藏義,腎裡面藏智,脾裡面藏信...
大洪報恩禪師
【五燈會元】
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衛之黎陽劉氏子,世皆碩儒。師未冠舉方略,擢上第。後厭塵境,請於朝,乞謝簪紱為僧。上從其請,遂遊心祖道。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子曰:「汝再來人也。宜自護持。」辭謁諸名宿,皆蒙印可。丞相韓公縝請開法於西京少林。未幾,大洪革律為禪,詔師居之。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錯舉。」僧問:「九鼎澄波即不問,為祥為瑞事如何?」師曰:「古今不墜。」曰:「這個且拈放一邊,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曰:「作家宗師。」師曰:「也不消得。」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個是迷逢達磨!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麼?」乃舉手作捏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裡,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若不放過,不消一捏。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麼?」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僧問:「一箭一群即不問,一箭一個事如何?」師曰:「中也。」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曰:「恁麼則石鞏猶在。」師曰:「非但一個兩個。」曰:「好事不如無。」師曰:「穿卻了也。」問:「三玄三要即不問,五位君臣事若何?」師曰:「非公境界。」曰:「恁麼則石人拊掌,木女呵呵。」師曰:「杓卜聽虛聲,熟睡饒譫語。」曰:「若不上來伸此問,焉能得見少林機?」師曰:「放過即不可,隨後便打。」上堂,橫按拄杖曰:「便與麼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忉忉,終成異見。既到這裡,又不可弓折箭盡去也。且衲僧家遠則能照,近則能明。」乃拈起拄杖曰:「穿卻德山鼻孔,換卻臨濟眼睛,掀翻大海,撥轉虛空,且道三千里外,誰是知音?於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苟或未明,不免雲騰致雨。」卓一下,問:「祖師西來,九年面壁,最後一句,請師舉唱。」師曰:「面黑眼睛白。」師嘗設百問,以問學者。其略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為甚麼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具眼禪人,試請甄別。」上堂,拈拄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來特地寒。靈峰與少室,料掉不相干。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放去無蹤跡,明月蘆花君自看。」卓拄杖,下座。師素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嘗以書問三教大要。曰:「清涼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因。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邪因。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若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慾則常,有徼則已,入其道矣。謂之邪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師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蓋不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隨見異,故名邪見。如謂之有,有則有無。如謂之無,無則無有。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若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無以明自心,則不能知正道矣。故經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致故也。故清涼以莊老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則是邪因。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嘗試論之,夫三界唯心,萬緣一致,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四執既亡,百非斯遣。則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虛無真實,俱是假名矣。至若謂太極陰陽,能生萬物。常無常有,斯為眾妙之門。陰陽不測,是謂無方之神。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然既異一心,寧非四見。何以明之?蓋虛無為道,道則是無。若自然,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先儒或謂妙萬物謂之神,則非物,物物則亦是無。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蓋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是亦周孔老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上篇:芙蓉道楷禪師 | 下篇:洞山雲禪師 |
(流派)法相宗之異名,彼宗以萬法唯識之法門為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