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三十五卷十九頁云:何等五樂?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言因樂者,謂二樂品諸根境界,若此為因順樂受觸,若諸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為因樂。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言受樂者,謂待苦息。由前所說因樂所攝三因緣故;有能攝益身心受生;名為受樂。略說此樂,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無漏樂者,學無學樂。有漏樂者,欲色無色三界系樂。又此一切三界系樂,隨其所應,六處別故;有其六種。謂眼觸所生,乃至意觸所生。如是六種,復攝為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相應,名為身樂。意識相應,名為心樂。言對治樂者,謂因寒熱飢渴等事,生起非一眾多品類種種苦受。由能對治息除寒熱飢渴等苦,即於如是苦息滅時,生起樂覺;是則名為苦對治樂。滅想受定,名受斷樂。無惱害樂,應知略說復有四種。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三菩提樂。正信舍家,趣於非家,解脫煩籠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名出離樂。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第二靜慮已上諸定,尋伺止息;名寂靜樂。一切煩惱畢竟離系;於所知事,如實等覺;此樂名為三菩提樂。此中因樂,是樂因故;說名為樂。非自性故。此中受樂,樂自性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苦對治樂;息眾苦故,遣眾苦故;說名為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斷樂,非樂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種種苦故,說名為樂;然依勝義,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滅定時,此勝義苦,暫時寂靜;故名為樂。無惱害樂所攝最後三菩提樂,由當來世,此勝義苦永寂滅故;於現法中附在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麁重永寂滅故;說名為樂。諸餘所有無惱害樂,於最後樂,能隨順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當知亦名無惱害樂。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又名歡喜苑,或歡樂園,或喜林苑,為忉利天帝釋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一切天人到此,就自然而然的生起歡喜的...【義施設建立】 p1240 此聲明處六相之二。瑜伽十五卷二十一頁云:云何義施設建立?當知略有十種。一、根建立,二、...為行於印度之四種葬法,即水葬、火葬、土葬、林葬。法苑珠林卷九十七送終篇記載西域之葬法有水漂、火焚、土埋、施林...天台宗之教判用語。意謂為歸於真實而施設權便之法。乃「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對稱。實,究竟之指歸,始終不改...(天名)風神之名。慧琳音義十二曰:三暮多,風神名也,亦曰風天,異名耳也。...【無染污意三位中有】 p1090 成唯識論五卷三頁云: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惱障俱。聖教皆言三位無故。又說四惑恆相應...(術語)大日如來之自性身會從心流出之諸內眷屬為三世常自受法樂,說兩部之大經,名為自性會。此會場,因人之實機,...梵語 trīniku?ala-mūlāni,巴利語 tīni kusala-mūlāni。指對治三不善根之三種心所。即:(一)無貪善根(梵 a-...(術語)謂得果也。無量壽經上曰:求道不止,會當克果。又曰: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文句三下曰:果由因克。述文...(術語)又作蘇沒嚩多Suvrata,譯曰善住戒者。持戒者之美稱。大日經疏五曰:所云善住戒者,梵云:謂之蘇嚩囉多,是...指受全部戒法中之一分者。如一分菩薩即是。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二四·一○二一中):「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喝醉酒的婆羅門來到佛陀的跟前,要求剃度出家。佛陀便吩咐阿難為他落髮,並且穿...一對夫妻到北方某海濱城市去旅遊,吃了一隻2斤多重的螃蟹。回京後不久,就出現渾身疼痛的症狀,到很多醫院也查不出...【原文】 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精。故提綱挈領之道。不可不急講也。綱領者。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問: 現在法師眾多,初學應該如何選擇,是否只尊奉一個老師,才不是摻雜? 大安法師答: 我們學佛,應該常隨佛學,...1.凡人皆有七種不淨,因而對自身不必過於執著,有這樣的認知,在修行的路上,可以消除諸多的障礙。七種不淨是: 一...問: 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那麼弟子有另外一個道友是獨住的,請弟子去跟她共住。這個道友未出家...我常常這樣想,假定你如果不是證了他心通的人,你無論怎樣,說會看人,你只好看看他的表面上罷了!他內心究竟是怎樣...在宋朝有一個越國夫人,這個《淨土聖賢錄》有講到。這個夫人福報很大,她領著一群婢女一起共修。有一天發現有個婢女...
五樂
【法相辭典】
【五樂】 p0254
上篇:五蘊 | 下篇:五戒 |
(1185~126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禪僧。浙江象山人,俗姓陳。號虛堂、息耕叟。十六歲從普明寺師蘊出家。先後遊學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