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足論二卷十三頁云:舌識界云何?謂舌及味為緣,生舌識。如是舌為增上,味為所緣,於舌所識味,諸已正當了別,及彼同分。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亦名:邏道 子題:看道 戒本疏·四波羅夷法:「言邏道者,相望通塞,防慮外人,得財共之,故曰也。僧祇,二人共盜,...【通達離欲】 p1025 雑集論四卷五頁云:通達離欲者:謂由見道離欲。...(經名)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說阿闍世王受決經中之采華人受決一事。...子題: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法相、體相、行相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為量,...法順,俗姓杜,一稱杜順,雍州萬年縣(今陝西長安縣)人,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歲出家,從因聖寺僧珍禪師(又...【慈愍共相】 p1266 瑜伽三十卷十九頁云:覆審思擇:若諸親品、若諸怨品、若中庸品、我於其中,皆當發起相似性心,...何等甚深故?謂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又諸緣起法雖剎那滅而住可得,雖無作...(一)指悟界。覺性甚深,湛然如海,故稱覺海。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大一九·一三○上):「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四智心品】 p0444 成唯識論十卷八頁云: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堪受真理之智,稱為忍;包括有無生忍、寂滅忍等。無上,乃嘆稱之語。大寶積經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三下):「菩薩...(名數)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二,知一切眾生業報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有人把禪修形容作跟自己約會。開始的時候,是有這麼一點味道在裡面。但是,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禪修的目的是要達到無...在古德的往生實例中,有許多人是預知時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預知時至,就是說他淨業成就了,這種是可...不管執事(執事是指在僧中做事,服務大眾的人)也好,同學也好,我覺的培養慈悲、謙下、進取、承擔、責任、自信、成...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即使是賴以維繫社會秩序的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哪五種過失是透過無分別智可以次第遠離的? 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曾經統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發出敕命,命印度知識界、學術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識之士,共赴曲女城,參...問: 佛教常說放下?什麼是放下?怎麼才放下? 一行禪師答: 可能你們很多人沒聽過放牛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弟子...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中記載的故事: 北方的橋上設有欄杆,那是防止過橋的人不慎...
舌識界
【法相辭典】
【舌識界】 p0633
上篇:舌識 | 下篇:舌識所緣 |
(菩薩)文殊菩薩往昔在日月燈明佛所,稱為妙光菩薩,有八百之弟子,弘通法華。彌勒菩薩時稱為求名,即其中之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