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衍,梵語 yāna(衍那)音譯之略稱。意譯作「乘」,有運載、運出等意,即謂佛陀之教法如車乘之載物,能普度眾生趨入...(名數)煩惱為魔軍分為十種。智度論十五曰:問曰:何處釋煩惱為魔?答如雜寶藏經中,佛說偈語魔言:欲是汝初軍,憂...蘊不含攝無為法之意。蘊具有積集性,非積集性者,蘊即不攝;而無為法非積集性,以義不相應,故不攝於蘊之中。俱舍論...梵語 āmala。即阿摩勒樹。又作庵摩洛迦樹。果實初食味苦澀,後轉甘美。毗奈耶雜事卷一所載餘甘子之夾註謂(大二四...【冥闇】 p0947 瑜伽九十五卷十頁云:若欲界愛、於所知境、令迷惑故;說為冥暗。...(雜名)諸天取飲之樹也。瑜伽論四曰:諸天愛其廣大,形色殊妙,多諸適悅。復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指行為之規範或例行之禮儀作法。一般指比丘、比丘尼等日常行為之規矩禮儀。又淨土宗之念佛有尋常、別時、臨終等三種...(名數)一隨自意語,佛隨順自意而說自己所證一實等法之語也。二隨他意語,佛一向隨順他機而說方便之法,引導眾生之...指菩薩為增長善根,長養聖胎而修的十種心,即: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語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文身】 p0391 瑜伽五十二卷十二頁云:謂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謂文身。 二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云:文身者...【波羅頗迦羅】 唐言作明知識,或云波頗,此雲智光。中印度人,剎帝利種。識度通敏,器宇沖邃,博窮內外,研精...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齋一時...過去,在一海岸邊有樹林,方圓數十里中住了五百多隻獼猴。有一次,海水上有聚沫,高達數十丈,看上去就像雪山一樣,...翻開中國曆代的高僧傳記,我們會發現這些高僧都具有常人難以做到的德行。他們中有的以淡泊名利被人稱頌;有的是惜福...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祗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後得智有五種,後得無分別智就是後得智。 第一個...綠色蔬菜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最健康的食物,但其實顏色深的水果、蔬菜和穀物同樣也營養豐富。這類食物的顏色來源於花青...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逆天悖理,損人利己等惡念,不許起。起,則立刻生慚愧懺悔之心...抱怨已然成了一些人聊天的主要內容,惡劣的天氣、越來越糟糕的交通狀況、商場裡擁擠的人群、銀行裡的長隊、工作太累...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潔淨希有。非大智大勇,難以具足如此願心。這種願心具化為厭離...
戒之異名
【法相辭典】
【戒之異名】 p0692 大毗婆沙論四十四卷十四頁云:契經說戒,或名尸羅,或名為行,或名為足,或名為篋。言尸羅者:是清涼義。謂惡能令身心熱惱;戒能安適,故曰清涼。又惡能招惡趣熱惱;戒招善趣,故曰清涼。又尸羅者:是安眠義。謂持戒者,得安隱眠,常得善夢;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數習義。常習善法,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得定義。謂持戒者,心易得定,故曰尸羅。又尸羅者:是隧蹬義。如伽他說:佛法池清涼,尸羅為隧蹬。聖浴不濡身,逮彼岸功德。又尸羅者:是嚴具義。有莊嚴具、於幼為好,非壯老年。有莊嚴具、於壯為好,非幼老年。有莊嚴具、於老為好,非幼壯年。尸羅嚴身、三時常好。如伽他說:尸羅嚴身具、幼壯老咸宜。住信慧為珍,福無能盜者。又尸羅者:是明鏡義。如鏡明淨,像現其中;住淨尸羅,無我像現。又尸羅者:是階陛義。如尊者無滅言:我蹈尸羅,階升無上慧殿。又尸羅者:是增上義。佛於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勢者,皆尸羅力。昔此迦濕彌羅國中,有一毒龍,名無怯懼。稟性暴惡,多為損害。去彼不遠,有毗訶羅;數為彼龍之所嬈惱。寺有五百大阿羅漢,共議入定,欲逐彼龍;盡其神力,而不能遣。有阿羅漢、從外而來。諸舊住僧、為說上事。時外來者、至龍住處,彈指語言:賢面遠去。龍聞其聲,即便遠去。諸阿羅漢怪而問言:汝遣此龍,是何定力?彼答眾曰:我不入定,亦不起通。但護尸羅,故有此力。我護輕罪,如防重禁;故使惡龍、驚怖而去。由此尸羅、是增上義。又尸羅者:是頭首義。如有頭首,即能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有尸羅者、即能見四聖諦色,聞末曾有名身等聲,嗅三十七覺分華香,嘗出家遠離三菩提寂靜味,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觸,知蘊處界自相共相法。是故尸羅、是頭首義。契經說戒名為行者;以諸世間、說戒名行。故諸世間、見持戒者,言彼有行;見破戒者、言彼無行。又持淨戒、是眾行本;能至涅槃;故名為行。契經說戒名為足者;能往善趣,至涅槃故。如有足者,能避險惡,至安隱處;有淨戒者、能越惡趣,生天人中;或超生死,到涅槃岸;故名為足。契經說戒名為篋者;任持一切功德法故。謂持戒者、任持功德,不令退散,如篋持寶。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戒名不壞。所以者何?如足不壞,則能自在往安隱處;具淨戒者、亦復如是。能至涅槃。此中無學身語淨戒,名行圓滿。行中極故。
上篇:戒體惟色 | 下篇:戒學有三 |
(雜語)學道之人也。菩薩瓔珞經曰:佛子莊嚴二種法身,是人名學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