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修空無邊處的禪定。在人間修得這種禪定的人,死後便生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去。...【不善法】 p0319 瑜伽三卷九頁云:不善法者:謂與善法相違,及能為障礙。由能取不愛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 二解 ...日本佛教用語。即佛教徒於冬季嚴寒之日,或坐禪,或托缽、誦經等,作忍耐寒氣之修行。又作寒修行。有寒垢離、寒念佛...(術語)Samyak-saṁbuddha,又云三耶三佛,三耶三佛檀。佛十號之第三。舊譯曰正遍知,等正覺等。新譯曰正等覺。對...亦名:圓教宗戒體約隨行明持犯 子題:力有常、後習、能憶、能持、能防、熏本識、作戒熏熏成無作、無作戒熏熏起隨行...(人名)慧約國師。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傷人。年十七,出家於東山寺。岩棲卻粒,餌以松術。中書郎周顒,太宰褚淵,...指凡俗之人物。又作常凡。從容錄第四十七則(大四八·二五六下):「庭前柏樹,竿上風幡,如一華說無邊春,如一滴說...(1201~1268)宋代臨濟宗僧。浙江鄞縣人,俗姓陸。號物初。為大慧宗杲之法孫,嗣北居簡之法。南宋淳祐元年(124...(名數)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黨多作非威儀之事,稱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緣此六群而起。諸律出名不同。僧祇律...(雜語)以花寄於色界第四禪之五淨天。則恆不萎。以世界之大風災亦不至此天故也。安樂集曰:譬如寄花五淨,風日不萎...梵名 Prajā-pāramitā-naya-?atapac?āatikā。全一卷。全稱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略稱理趣經。唐代不空譯。...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今天講的內容都關係到我們怎樣做人,怎樣修行,怎樣務實,怎樣修自己的德行,一共三個題目,其內容都關係到人一生一...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好比農夫有自由決定現在要不要下田工作。可是無論他有沒有去耕作,都會受到因果法則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復告諸菩薩大眾言:佛子!如向所演,此但隨眾生根器所宜...有這樣兩個故事: 一說某地一輛班車開往甲城,路遇4名歹徒調戲女司機,滿車乘客中只有一位轉業軍人上前阻止,結果被...今彩大師:俗姓方,江西雩都縣人。宿有善根,少即戒殺吃素。至三十後,深厭五欲多苦,三界無安,遂出家於福建長汀縣...在通途教理當中,你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是大修行人,在生死關頭都難以作主。...每一個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親人。有的親人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的,因為有...乞丐:能不能給我一百塊錢? 路人:我只有八十塊錢。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塊錢吧。 有些人總以為是上蒼欠他的,老...
修作意
【法相辭典】
【修作意】 p0900 瑜伽三十一卷十七頁云:云何修作意?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邪加行,學正加行。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今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種作意。何等為四?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云何生輕安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是名生輕安作意。云何淨智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內心寂靜,為所依止,由內靜心,數數加行;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又云:彼修行時,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諸漏處法,令心不向,違逆棄背,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悅潤其心。於出於離所生諸法,有親愛故;令心趣向,附著喜樂,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相,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其心如是背諸黑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內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法思擇,最極思擇,週遍尋思,週遍伺察。由淨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攝受因。經歷彼彼日夜剎那臘縛須臾,逮得升進。譬如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於時時間、燒煉金銀,令其棄舍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於是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中,種種轉變。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污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於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解,皆能成辦。
上篇:能變神通智通品類差別 | 下篇:修世出世智略有四道 |
【德處義處】 p1332 無性釋五卷十四頁云:或由德處或由義處者:謂由德意趣,由義意趣。已得在己,圓滿饒益;故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