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五十五卷十五頁云:集諦義云何?答:能生苦諦義。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術語)生智之母也。猶言覺母。新譯仁王經中曰:實相即是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又】論藏之異名也。摩得勒...何故真如名無我性?離二我故。...【證自證分】 p1438 成唯識論二卷十七頁云: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教導理門】 p1013 瑜伽六十四卷六頁云:云何教導?謂由三處所攝教導。一、由藏所攝,二、由摩呾理迦所攝,三、由...(雜語)戀慕執著諸可意之境而不舍離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諸子幼稚末有所識,戀著戲處。訶欲經曰: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喻)眾生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生死,有如載人運輸的車輪。止觀輔行說:業相是能運,生死是所運,載生死之輪名生死輪。...(術語)大乘始教中廣說諸法之性相,而不言一切皆成佛之教也。如唯識論。空始教之對。...【諸行還滅勝利相】 p1355 瑜伽八十五卷十七頁云: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脫一切煩...(雜語)法苑珠林三十五曰:畜生中云何知有宿命?答如婆娑論中云: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所,時有一狼將其兒去...(物名)又曰銅鈸,銅鈸子,銅盤等。原為西戎南蠻之樂器,僧家採用為法會之樂器。又鐃與缽原為別物,後混為一,稱為...謂眾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淨而真實,故稱之。大日經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九下):「正觀自心,無有生處,得入真...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故,結出讖微,分...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兒子事業有成,但其對金錢的追求真到了別無所求的程度。一天,父親給一向標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強的兒子出了一道題:一...
前面講到受持的方法,以下講到懺悔方法。首先我們看看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先看犯了罪以後有什麼後果。 ...
除了少數的人,恐怕連環保這個名詞與觀念,都還沒有建立起來之外,多半的人都知道環保這個名詞,並且知道我們生存的...在一個念佛堂講課,一個居士向師父訴苦:丈夫生意忙,天天在外應酬,晚上酒場多,十二點前很少回家,回來也是酩酊大...
佛教持戒的目標,並不是求死後升天,或是求來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當你精神集中就觀察思惟...
恥,德之基也。恥是恥的俗字,這是一個會意字,左邊一個耳字,右邊一個心字,就是你聞到了他人說的過失,心裡有所感...彌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禪修中證悟的智能,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有一天,彌蘭陀王向...
我們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過去業報所感,要追求幸福,不是從外邊求的。我們要做好事,存好的心,才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慢...
集諦義
【法相辭典】
【集諦義】 p1180
上篇:集智 | 下篇:集諦四行 |
宋代佛教是敘述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到衛王祥興二年(9601279)三百二十年間趙宋一代的佛教。 宋代政權建立之後,一...
智母
真如名無我性
證自證分
教導理門
戀著
生死輪
相始教
諸行還滅勝利相
五百生怨
鈸
真淨菩提心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認真體會人生的每個細節

為什麼要懺悔,懺悔的意義何在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靈環保
乖,聽話

持戒就是每天在改運

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
緣起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