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四卷八頁云:三、等無間緣依。謂前滅意。諸心心所、皆托此依。離開導根、必不起故。又如開導依中說。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一)(602~675)唐代僧,為我國禪宗第五祖。潯陽(江西九江)人,或謂蘄州(湖北蘄春)黃梅人,俗姓周。七歲,從四...(術語)顯教譬自性心之清淨,曰心蓮。密教謂肉團心之實形為心蓮。蓮華三昧經曰:常住妙法心蓮台。大日經疏四曰:凡...南朝劉宋譯經僧。又作惠簡。籍貫、世壽、生平事蹟均不詳。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於[衤*末]陵鹿野寺抄撰灌頂經一卷...(術語)Ravana,貪慾之一種也。大乘義章二曰:心貪其利,口悅人意,名羅被那。...(公案)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一日不去,丈乃問立於前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梵語 asajjā-samāpatti。指能於定中心想不起,猶如冰魚、蟄蟲,但不能斷惑而證入聖果。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俱舍七...(職位)授戒時三師七證中有教授師,為指示授戒者以坐作進退之威儀者,此教授師,又云威儀師。行事鈔上三曰:單白差...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其存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全稱十種無畏。又作十無所畏。即十迴向中,法界無量迴向位之菩薩所具有之十種無所畏。(一)聞持無畏,菩薩聞持一切疑...【二十二根三性分別】 p0041 瑜伽五十七卷七頁云:問:幾善?答:或八、或五、及六少分。問:幾不善?答:六少...(術語)聲聞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於其果,無更進求佛道之心,謂之住果羅漢。羅漢者,聲聞乘極果之名也。...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我自己讀《遺教經》,讀到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我對這句話很感動!一個人臨命終時保持寂然...很多人對於佛教徒出家離欲十分不理解,而且認為佛教對於父母不敬,現在的社會對於孝的概念也逐漸在淡薄。那麼佛教徒...菩薩地上有變易之苦,羅漢果中有分段之苦,一切諸天有五衰之苦,阿修羅有嗔斗之苦,滿世間人有生老病死苦,地獄有燒...常常有人問我,有沒有風水啊?我說有啊,絕對有道理,但是要懂一個道理。北京的故宮,從遼金元開始,到明清八百年,...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生活中沒有...我們現在是叫做現在,那我們現在對望過去,就是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因緣,我們叫做承受果報。佛教徒對於承受果報,你...當慾望的享樂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時,一些在傳統道德規範中顯得大逆不道的行為,卻披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在招搖過...序 分 這一部經,是我從佛那裡親自聽到的。當時,釋迦牟尼佛正在舍衛國中的祇樹給孤獨園,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
等無間緣依
【法相辭典】
【等無間緣依】 p1121
上篇:等愚 | 下篇:等隨觀色乃至識皆有苦 |
【瞿摩帝】 此雲牛。易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注云:稼穡之資。垂裕記暹云:大論曰:放牛難陀問佛:有幾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