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eka-vicīka。音譯作翳迦鼻至迦。舊譯一種子。又稱一間聖者。為十八有學之一,指不還向中聖者之一種。於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聖者雖已斷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猶殘餘一品乃至二品未斷,尚須一度受生於欲界,以修不還之果位。一間,即謂尚餘一間隙在,故不得般涅槃。俱舍論卷二十四(大二九·一二四上):「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中略)。一來者,進斷餘惑;若三緣具轉,名一間。一由斷惑,斷欲修斷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餘一生故。」 p71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亦名:不定戒釋名 戒本疏·二不定法:「今言不定者,本無三四之名,浪立治舉,但於二中未定實犯,律雲,是中無定法...(譬喻)自四禪天投芥子貫針孔之喻也。...云何於此內法?住循法觀。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內法者。謂自想蘊行蘊。若在現相續中。已得不失。於此內法。...【一向趣寂聲聞】 p0010 瑜伽七十六卷十一頁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姓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名數)安居竟日行自恣舉罪之式,選僧眾而為自恣舉罪之任者,必具二種之五德:一不愛,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癡,五...【現法受業】 p0953 如現法受業中說。 二解 瑜伽六十卷十二頁云:略由三因緣故;成現法受業何等為三?一、田廣大故...乃成實宗用以比喻諸法無我之語。謂五蘊之諸法皆為假和合之體,而非如凡夫所思惟之有實體者。 p5534...【無界教二種】 p1072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頁云:復次以要言之,如來略依二種處所,說無界教。一者、說有餘依涅槃界教...【增上不善根】 p1316 大毗婆沙論三十五卷五頁云:云何增上不善根?答:諸不善根,能斷善根,及離欲染時,最初所舍...【非學非無學智】 p0717 大毗婆沙論九十八卷七頁云:云何非學非無學智?答:五識相應慧,及意識相應有漏慧。俱...【取結】 p0815 雜集論六卷十七頁云: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取結所繫故;於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棄舍八聖...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在我們青少年的時候,追求事業、追求五欲六塵,我們是很少想到父母的。所以我們在這...
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反應不要太快。 越重要的事情...
印光大師認為,世間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如能諦聽自己念佛,日久而修得定,即便在世間謀事業,往往能建大功,成大器...
對這個世間的舍,要從真實心裡面真的你能舍得掉,真的觀照這個世間苦空無常,都在做夢,夢中沒有一件真實的。在夢中...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在聖不增...
《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中記載: 復次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一故起。二串習。三接續。四別生。五即靜...
曾看過一些帖子,上面是彙集了各種高學歷高文憑的出家人。對於那些選擇學佛或者出家的人來說,我為他們的選擇感到欣...觀世音菩薩由於修習《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證入諸佛智慧、妙覺本體。我們又該如何修習、契入這個法門呢? 耳根...
一間
【佛光大辭典】
上篇:一超直入如來地 | 下篇:一逴逴得 |
舊稱耆闍崛山,新稱靈鷲山,簡稱靈山。許多大乘的經典,諸如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等等,都是在這座...
二不定戒釋名
針鋒
法念住
一向趣寂聲聞
自恣五德
現法受業
瓶體無實
無界教二種
增上不善根
非學非無學智
取結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大藏經】慈悲道場懺法
大安法師: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妄想最怕時間的考驗

印光大師教「攝耳諦聽」念佛

只有一切頓舍,才能迸出淨業種子

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

禪修中的五種念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