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三福業事、三性福業事。(一)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二載,指:(一)施福業,謂修行之人若遇貧窮者來乞時,須食與食、須衣與衣,乃至臥具、醫藥,隨其所欲,皆悉施與。因施獲福,稱為施福業。(二)平等福業,謂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興惡想,梵行端嚴,語言和雅,以平等慈悲愛護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隱。以平等心而能致福,稱為平等福業。(三)思惟福業,修行之人以智慧觀察,了知出要之法,遠離世間塵緣雜想。以此思惟為出世善福之業,稱為思惟福業。
(二)指施、戒、修三福業,即:(一)施類福業事(施性業),乃布施諸沙門、苦行者、乞者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醫藥、燈燭等物,或行身業之施、語業之施、意業之施,是為施類。(二)戒類福業事(戒性業),凡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飲酒、放逸等,是為戒類。(三)修類福業事(修性業),慈悲喜舍四無量,是為修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集異門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八十二] p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