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Mahāprajñāpāramita?astra。凡一百卷。為印度龍樹菩薩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大智度經論、摩訶般若釋論、大智釋論、釋論、智度論、智論、大論。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系詮釋大品般若經之論著。「大智度」為「摩訶般若波羅蜜」之意譯。相傳本書之原文有十萬頌之多,據推測,今本百卷系鳩摩羅什縮譯而成者。羅什譯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為全譯本,係大品般若初品之註釋。其後各卷所譯,則經羅什加以節略。本書若全部譯出,或有千餘卷之數。卷首之序文為僧睿所作。全書所引經典極多,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論書。

本書對學說、思想、用例、傳說、歷史、地理、實踐規定、僧伽之解說甚為詳細。所引用之經典、論書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書,以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並言及勝論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謂為當時之佛教百科全書。本書為龍樹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揚上,龍樹之另一大作「中論」系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場而言,然本書則是立足於「諸法實相」之積極肯定立場,並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及六波羅蜜等宗教之實踐,故由本書即可了解龍樹以前佛教學說之大要。又龍樹以後大乘佛教等諸說,幾皆以本書為中心而開展。此即龍樹所以被譽為「八宗祖師」之理由。故本書不僅為印度唯識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連「大乘起信論」所說之真如思想、空與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書之影響。此外,本書中之佛身觀與法身觀,是密教思想之先驅,且為真言陀羅尼之根源。

本書譯於姚秦弘始四年(402)至七年,自譯出以來,研究風氣甚盛,與三論學派(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相合,則成為四論學派,為歷來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論典,天台之四教義卷十二即尊之為「大乘通申論」。近年來,台灣研讀此書之風氣甚盛,故坊間流行數種版本,且有新式分段排版本。敦煌及新疆等地所發掘之古寫本,題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優婆提舍」。以現行本與古寫本互相校合,則知現行本中有不少脫誤之處。本書註疏極多,較重要者有大智度論抄二十卷(慧遠)、大智度論疏(曇影)、大智度論疏十四卷(僧侃)、釋論玄門一卷(慧思)、大智度論釋十卷(行賀)、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慧影)等。[出三藏記集卷二、卷八、卷十、大唐內典錄卷三、卷五、續高僧傳卷十三、大智度論の古本に就て(禿氏祐祥,龍谷大學論叢第二五七)、燉煌出土智度論に就て(本田義英,宗教研究新第六之二)] p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