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作經論之解釋,先說明題號、大意(稱為玄談、玄義),其次用逐文解釋(稱為入文解釋、隨文作釋)之方式。以智顗大師所著為例,法華玄義系解法華經之玄義,而法華文句則為入文解釋。智顗論玄義有名(名稱)、體(本質)、宗(目的)、用(作用)、教(佛教全體之組織)等五重玄義,其解釋採取七次共解之方式。七次共解即:(一)標章,提示名體等所論之一切問題。(二)引證,引用經典為證據。(三)生起,論名體等之順序。(四)開合,分析綜合。(五)料簡,作問答體談論問題。(六)觀心,以名體等為對像,而觀心修行。(七)會異,評價他人之異說,令眾生趨入理解。
關於解釋語句,各宗均有其固有之釋法,玆舉三論宗、天台宗、密宗等之四釋法分述如下:
(一)三論宗所採四種釋義為依名釋義(又作隨名釋義)、因緣釋義(又作互相釋義)、顯道釋義(又作理教釋義、見道釋義)、無方釋義。吉藏在其所著之二諦義、三論玄義等即採用上述釋義法。如真意謂「真實」,此即依一般意義而解,是為依名釋義;真非離俗而獨立之真,乃與俗之因緣具有相依之關係,依此故解真是俗、俗是真,是為因緣釋義;但真與俗並非固定一成不變,而本具無相之性質,故此解謂顯道釋義;無相之作用不定,故真、俗無非包含一切法,此解謂無方釋義。
(二)天台四釋例(又作四大釋例、四種消釋、四種消文)為因緣釋、約教釋、本釋、觀心釋。智顗之法華文句即採用此種釋例。如說教法興起之因緣,依四悉檀而作四種解釋,此即因緣釋;基於化法四判教,而作四種解釋者,係為約教釋;由本二門立場作二種解釋,即為本釋;攝教說之內容於自心,而觀實相理之解釋,是為觀心釋。
(三)密宗四重秘釋即淺略釋、秘密釋(又作深秘釋)、秘密中秘釋(又作秘中深秘釋)、秘秘中秘釋(又作秘秘中深秘釋)等四者,即綜合一行之大日經疏與不可思議之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所成之解釋法。如說阿字是梵王,是為淺略釋,顯教中處處說之;解大日如來說阿字本不生,是為深秘釋;解阿字自說本不生,是為秘中深秘釋;解本不生之理,自有理與智,自覺本不生之理,此解謂秘秘中深秘釋。又密宗解釋梵字、真言等,尚有所謂十六玄門釋。[二諦義卷中、法華文句卷一上、法華文句記卷一上、卷一中、大日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菩提心義卷一](參閱「十六玄門」386) p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