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天文學系吸收自西方之知識,加上其本身風土、宗教之特殊性發展而成者。初時,欲肯定祭祀時日之正確性,遂由婆羅門階級製定之,此即自古即發達之星辰學(梵 jyotisa)。長久以來,科學與神學之占星術,未曾分化而渾然合一。佛教天文學系經西域攝取自西方天文學知識,再經由漢譯經典傳至我國、日本。其中較重要者為二十八宿之設定。阿拉伯之 manājil 與我國之「宿」,兩者共通點極多。其他國家另有罕見的二十七宿制度之傳承。

三世紀頃漢譯之摩登伽經(梵 ?ārdūlakarnāvadāna)上記載印度的二十八宿如下(依順序為梵名、漢譯名、星數、形相):(一)Krttikā、昴、六、剃刀。(二)Rohinī、畢、五、車。(三)Mrga?iras、觜、三、鹿首。(四)ārdrā、參、一、頂珠。(五)Punarvasu、井、二、人步。(六)Pusya、鬼、三、瓶。(七)ā?lesā、柳、五、曲鉤。(八)Maghā、星、六、河曲。(九)Pūrva Phalgunī、張、二、人步。(十)Uttara Phalgunī、翼、二、人步。(十一)Hasta、軫、五、手。(十二)Citrā、角、一、頂珠。(十三)Svātī、亢、一·頂珠。(十四)Vi?ākhā、氐、四、牛角。(十五)Anurādhā、房、四、連珠。(十六)Jyesthā、心、三、麥。(十七)Mūlā、尾、九、蠍。(十八) P. āsādhā、箕、四、牛步。(十九)U. āsādhā、斗、四、象步。(廿)Abhijit、牛、三、牛頭。(廿一)?ravana、女、三、麥。(廿二)Dhanisthā、虛、四、飛鳥。(廿三)?atabhisā、危、一、頂珠。(廿四)P. Bhādrapadā、室、二、人步。(廿五)U. Bhādrapadā、壁、二、人步。(廿六)Revati、奎、一、頂珠。(廿七)A?vinī、婁、二、馬首。(廿八)Bharanī、胃、三、鼎。

上述二十八星宿,我國與印度兩者之間既無語言學之關係,故系各別獨自發展。其次,於占星、曆法上,地位較重要者為十二宮(梵 rā?i)。密教發達後,佛教徒乃將十二宮與二十八星宿重新組合。如宿曜經即載有密教占星法之構成,其梵語名稱大多為西方天文學之直譯,或由於西方天文學直接輸入影響所及者。

下列為十二宮之名(依順序為梵名、音譯、意譯、英語):(一)Mesa、迷沙、羊宮、Aries。(二)Vrsabha、毗利沙、牛宮、Taurus。(三)Mithuna、彌偷那、男女宮、Gemini。(四)Karkataka、羯迦吒迦、蟹宮、Cancer。(五)Sijha、[糸*(台/木)]呵、獅子宮、Leo。(六)Kanyā、迦若、女宮、Virgo。(七)Tulā、兜羅、秤宮、Libra。(八)Vr?cika、毗離支迦、蠍宮、Scorpius。(九)Dhanus、檀[少/兔]婆、弓宮、Sagittarius。(十)Makara、摩伽羅、摩羯宮、Capricornus。(十一)Kumbha、鳩槃、瓶宮、Aquarius。(十二)Mīna、彌那、魚宮、Pisces。

佛教天文學系以吠陀祭祀之天文學與二十八宿為主,其占星天文學乃受希臘天文學之影響,後編成悉檀多(梵 Siddhānta),而於四、五世紀後,與印度新天文學融合。至此,西方天文學之直接影響與我國古代天文學、五行思想互為混合而趨於複雜。p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