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對死者施以宗教性處理之儀式。包括安葬、殯儀、舉哀等。安葬遺體乃人類獨有之行為,距今二、三萬年之墓葬即為明證,此源於人類獨具之宗教意識。如遠古墓穴出土之陪葬飾品,顯示當時已有靈魂及死後生活之觀念。根據考古和對殘存原始社會之考查及典籍考證,可推知,無論空葬、火葬、水葬,甚至製成木乃伊,大多與宗教觀念有關,或期望送亡靈升天,或為遣其入地,或為助其轉生,或為待其復活等,故於安葬過程及其前後,常舉行一定之宗教殯儀。其後社會進化至僧侶、教士制度及體系化之教義、神學等產生後,由僧侶、教士主禮之殯儀乃愈趨繁複,除具上述目的外,更有安撫鬼魂使勿擾害陽世,或引導亡靈至安樂淨土等之意;我國景頗族之送魂與彞族之誦開路經即屬此例。部分宗教於喪葬儀規中,尚有固定之舉哀儀式與習俗,並有一定之孝服、孝期制度與特定之喪儀顏色,如黑、白、黃、藍等。類此種種具體之禮制,各宗教皆有定製,且一般均有與之相應之教義性解釋。

在佛教,喪葬之法主要採用荼毗(火葬),但因火葬並未在我國廣泛流行,故歷代高僧亦常采全身入塔(土葬)之法。在古代禪林中,對於喪儀中所應備辦之器物、儀式次第、參與者之服式、念誦之法、移龕、蓋棺、送亡、下火等各種有關喪葬之儀規,皆有定法。又禪林一般之喪儀法分為三種,其中適用於住持者,稱為尊宿喪儀法;適用於僧尼者,稱為亡僧喪儀法;適用於在家信徒者,稱為在家葬儀法。[釋氏要覽卷下、敕修百丈清規卷三住持章遷化條、禪林象器箋喪薦門](參閱「葬」5593) p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