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amoha。心所名。唯識百法之一。為「癡」之對稱。又作不癡。即明解諸事理、對治愚癡之精神作用。唯識家攝為「善」之一。成唯識論卷六(大三一·三○上):「云何無癡?於諸理事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上引之中,理者為苦、空、無常、無我等理,事者現前見聞等五境。故無癡能明瞭解知諸理事,能生一切善,並有對治愚癡之作用。俱舍、唯識等皆立無貪、無瞋、無癡為三善根,以之為生出一切善之根本。然俱舍論所立之無癡以慧為體,而非另有別體,故不別立一心所。婆沙論、雜心論等所說亦同。而唯識以其與無貪、無瞋同為三善根所攝取,故主張彼等同為實體。(參閱「三善根」622) p5141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輪,即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具足眾德,圓輪週遍而無缺,故稱五輪。若以眾生肉身之支分...弘大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名數)天親之淨土論,觀察彌陀之淨土,明二十九種之莊嚴。其中淨土之依報,即器世間清淨,有十七種,淨土之正報,...【婆羅睹邏邑】 p1034 西域記二卷二十二頁云:烏鐸迦漢荼城西北,行二十餘里,至婆羅睹邏邑。是制聲明論波爾你尼仙...(術語)四禪天,內則覺觀之定心不壞,外則器界不為三災所壞也。...亦名:衣之失受相、四礙、失衣相、袈裟失受相 子題:界礙、染礙、情礙、隔礙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明失受持相,義...(術語)謂生死界中最後之身。阿羅漢及等覺菩薩之身也。法華方便品曰:得阿羅漢最後身。勝鬘經寶窟中末曰:最後身菩...(真言)略出經一曰:若欲便轉即作甲冑契莊嚴己身,即誦此密語唵砧(如如等同大空),以此密語擁護己身。其契法,以...【四種不死矯亂外道】 p0461 一、彼諸外道,若有人來,依最勝生道,問善不善;依決定勝道,問苦集滅道;便自稱言:...梵語 anāgāmi-phala-pratipanna。又作阿那含向。為聲聞乘四向之一。向,趣向之義。聲聞四果之第二果為一來果,彼...位於浙江定海縣東海中之舟山群島。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與五台山、峨眉...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林中阿那邠坻精舍,與大比丘...解深密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龜龍系象之初,人文始著。雖萬八千...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們這個世間地球,又稱為南閻浮提。四大部洲當中,南瞻部洲眾生是多苦事,...
怎麼知道你的內心的世界善業比較強,還是罪業比較強?有兩個判斷方法,第一,你靜坐觀心,靜下來,所有的事情都靜下...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舍,由此發心求加持。 現在我們也知道,愛護他人的心,對我們是非常...
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
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為利養、倒說今天倒說相似佛法的,遍...
問: 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淨界法師答: 完全沒有念頭,你這個不是無情眾生嗎?佛法不...
世界上所有的學問,和一切的科技發明,其實都在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當我們要尋求任何一項答案,相對也必須付出同等...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師,是濟川趙氏之子。最初在泰山靈岩寺披剃出家,因為聽說清涼山的種種勝境,於是帶了簡單的行囊缽...
無癡
【佛光大辭典】
上篇:無異相似過類 | 下篇:無盡 |
【道如行出】 p1237 俱舍論二十六卷十頁云:道聖諦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義故道,契正理故...
五輪
弘願
二十九種莊嚴
婆羅睹邏邑
不壞四禪
三衣失受持相
最後身
甲冑嚴印明
四種不死矯亂外道
不還向
普陀山
【大藏經】優婆塞戒經
【大藏經】解深密經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內少閑人

如何判斷自己是善業強,還是罪業強

如果很在意你的未來,那你應該學吃虧

祖師大德的戒淫法語

寧肯老僧墮地獄,不把佛法作人情

「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苦也有五種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