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也有五種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學問,和一切的科技發明,其實都在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當我們要尋求任何一項答案,相對也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每個人在追求快樂時,也一定會經歷痛苦的過程。但不可因為困難,而選擇不去突破,或乾脆逃避不敢面對,反而更應勇敢去化解及承擔。

其實痛苦並不可悲,可悲的是人們活在痛苦中而不願離苦。從小到老,一生抱怨不斷,鬱鬱寡歡,終日無奈感嘆,找人相互訴苦,又不知該怎麼辦?只能虛度歲月,使痛苦日益加重,讓瞋心漸漸加深。因為,常人怕苦,更無法擺脫其苦,所以會引起瞋心;日子久了之後,便失去對苦的警覺性,而徒增其愚癡;甚至以苦為樂,慾望貪愛不停的滋長。貪瞋癡三毒不滅反增,致使大眾苦上加苦,更加的苦不堪言。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更應感恩此苦讓你有覺心。六祖說:「煩惱即菩提。」因有煩惱,所以今日大家來學佛修行,更從煩惱中去領悟而覺醒。《廣論》說苦有五種功德,「功德有五,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以下我們來說明苦的五種功德:

一、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知過才能改過,改過方能無過;知苦才能離苦,離苦方能無苦。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有過失,又怎會改過遷善,成為一位有道德修養的賢者;人若不知道世間是苦,或不認同五蘊身心是苦,他們又怎能離苦得樂,成為一位究竟解脫的聖者。

苦的第一個功德,就是會讓我們生起「出離心」。因為痛苦,所以決心要離苦,而此心是不會動搖的;若不感覺苦,則會留連忘返於五濁惡世,更會樂不思蜀於六道輪迴。離苦之心,驅使我們邁向解脫之道。

二、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人為何會傲慢?因為覺得比別人高、比別人強、比別人好。自認學問比他人高深,地位比他人尊貴,財富比他人多,能力比他人強,口才比他人好,人脈比他人廣,為人比他人善,相貌比他人莊嚴,道德比他人崇高,修行比他人精進,持戒比他人嚴謹,定力比他人深入,智慧比他人圓滿,悟境比他人超越。

春風得意之人,自認所有的條件,都比他人佳,好像可傲視天下一般,便不知不覺生起優越感,而起憍慢之心;若能知現在是苦,還未離苦,就能警覺到自身的條件還不夠,更應謙卑再學習,因此不會起貢高、我慢之心。

既然已發出離心決定要修行,就應先去傲慢,此心不除,焉能入佛法大海,所以古德云:「慢像高山,法水不入。」且佛法要從恭敬中來求,幾分恭敬,便得幾分成就。行者,不可不警慎!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古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是不變的法則。今生受種種的苦難,必然是以前所造諸惡業,此不善之因,帶來一切的苦果;若想要終止此痛苦,必先斷除惡的因緣,不然受苦是永無止盡的。

因受苦,而知自身造惡,所以生起羞恥之心。羞是羞愧,恥是恥辱。羞是見不得人,恥是對自身的所作所為感到恥辱。若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受苦時不但不生瞋恨,反生起羞恥之心,來警惕自我。羞恥即是慚愧,慚是對不起自己,愧是對不起別人。當受苦時,不會再怪罪於人,反生慚愧之心,是我們對不起眾生。

四、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

若無苦的逼迫惱人,眾生怎會離苦;離苦的目的,就是想要求安樂。因此,苦會引發,一者離苦,二者求樂,來策動我們修行。佛為大眾宣說《地藏經》或說娑婆世界,弟子聽聞地獄大苦、娑婆諸苦,便生離苦之心;佛亦宣講《彌陀經》或說極樂世界,弟子聽聞彌陀大願、西方之樂,便生求生之心。

要求安樂,必修善因。所以念佛之人,亦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根據《法華經》安樂行品說,身心要能安樂,須具備四項德行:正身行、正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眾善利他行,此為身、口、意、誓願,安樂四行。簡要言之,若要離苦,必先斷惡;若要得樂,應修眾善。

五、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功德)。

前面四項是講,因苦能讓人自覺自利;此項是說明,一為菩薩的行者,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是只有自己苦,而是一切有情的大眾,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所以要發願度一切眾生,遠離苦難。

所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若無嘗盡苦頭,怎能知道什麼是苦。因自己曾受過苦,更會感同身受他人之苦,因此發出悲愍眾生的心。菩薩常不忍眾生受苦,所以發悲願,世世常行菩薩道,若有一眾生未得度者,他也不願成佛,而捨眾生遠去。

以上苦的五種功德,始於「出離心」,終於「菩提心」,這也是修行的次第。因世間有苦的逼迫,才促使我們生起「出離心」,驅動意志邁向解脫;求法者,應除遣憍慢,方能虛心學習佛法;聞思之後,必當依教奉行,速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方能離苦得樂;更應發「菩提心」,悲憫大眾,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