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於安徽蕪湖之赭山西南麓。始建於唐乾寧年間(894~897),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為今名。清乾隆(1736~1795)、嘉慶年間(1796~1820)均曾修葺。咸豐年間(1851~1861)毀於兵火,光緒(1875~1908)時重建。殿宇依山而建,計分三重,層層高出,世傳寺內藏有金印,價值連城。昔時香火鼎盛,凡朝九華山者,必先於此進香,故有「小九華」之稱。寺後赭塔規模宏大,「赭塔晴嵐」為蕪湖八景之一。

(二)位於北平市。初創於宋末,僧且住之皈依弟子劉望雲於故宅建立西劉村寺,元代改稱報恩洪濟寺。太祖十六年(1221)萬松行秀入主本寺,十九年,行秀應耶律楚材之請,於寺中著「從容錄」,弟子林泉從倫繼住於此。後遭兵火,寺宇盡毀。

明景泰年間(1450~1456)喜雲普慧於故址得佛像、石龜、石柱等,遂於天順年間(1457~1464)復建,賜額「弘慈廣濟」。萬曆十一年(1583)恆明性美與張守忠、張元善重修。清順治十三年(1656)世祖幸此,建立戒壇,後改為律院,以宏律法。民國二十一年(1932)元月復遭火災,焚燒殆盡,寺中所藏明本大藏經亦焚燬。二十四年吳佩孚等人重建,恢復舊觀。

寺宇佔地二十五畝,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閣、舍利閣等。西路院內有三層白玉石築成之戒壇,乃清順治皇帝幸此時所建。[新續高僧傳卷九、卷二十九、卷三十五、卷三十八、卷四十五、卷五十三、敕建弘慈廣濟律院新志、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一、舊都文物略]

(三)位於山西五台縣城內。俗稱西寺。創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70),明清時曾局部修葺。殿前有八角形石幢,高四公尺,座上鏤有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 p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