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曇字 (cha)。為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一。又作車、捙、綽、擦、瑳、嗟、扯、蟲、且。其義有數說:(一)為「一切諸法影像不可得」之義,是由梵語 chāyā(音譯車野)有「影」之義而有此說。大日經疏卷七(大三九·六五二下):「梵音車野是影義。如人影像皆依自身,如是三界萬法唯是識心因緣變似眾境,(中略)或能面見十方諸佛普現色身,亦皆是心之影像。以心本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所生。無所生故,乃至心無遷變故,影像亦無遷變,所以然者,如影自無定性,行止隨身,心影亦爾。以心動作戲論,無一念住時故,世間萬用亦復為之流轉。若了心如實相時,影亦如實相,故不可得也。」(二)為「欲樂覆性」、「覆陰」之義,是由梵語 chattra(音譯縒怛羅)有「欲」及「蓋」之義而有此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大一九·七○八中):「磋字時,入修行加行藏蓋差別道場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欲樂覆性不可得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大一二·四一三下):「車者,如來覆蔭一切眾生,喻如大蓋。」(三)為「去」之義,是由梵語 gaccha(音譯伽車)有「去」之義故有此說。大智度論卷四十八(大二五·四○八下):「若聞車字,即知一切法無所去。」此外,經論中另舉有貪慾、覆輪、不覆欲、棄等諸義。[大品般若經卷八、大方等大集經卷十、方廣大莊嚴經卷四、文殊師利問經卷上字母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三十一、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放光般若經卷四、普曜經卷三、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十四] p6115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術語)女性變成男子也。女子有五障,非成佛道之器,其成男子,或於現身得之,或生於淨土而得。諸佛各有變成男子之...(術語)謂緣世間事相之俗智也。在小乘者於佛相智,皆謂為有漏智。大乘則純為無漏也。...(一)指為煩惱所困擾、束縛之人。勞,塵勞,為煩惱之異稱。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下):「為與眾魔...亦名:四威儀法 子題:右脅、而臥意系想明相、後夜速起、無事處 行事鈔·主客相待篇:「五分,若四威儀不如法者,非...位於四川大足縣東北約十五公里之寶頂山。山腰周壁鑿出摩崖造像十三處,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有巨型雕刻三十餘...果報的新譯。異熟一詞有三義: 一、異時熟,謂因與果必隔世異時而熟; 二、變異熟,謂果為因所變異而熟; ...【三災次第】 p0186 俱舍論十二卷十八頁云:所說三災,云何次第?要先無間起七火災,其次定應一水災起。此後無間,...(術語)常恆修念佛三昧也。...在物我之關係中,認識者本身為主觀,主觀所認識者為客觀。若認識者不受自身之個性或立場影響,來認知對像原有之面目...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千僧讀經、千部經。為祈願與追思供養,而將同一經典讀誦一千遍之法會。即招請眾多僧人,令各讀誦...【舍邪性】 p0973 大毗婆沙論三巻七頁云:舍邪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舍三種邪性。一、業邪性,二、趣邪性,三、見邪...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與無量大比丘眾...問: 阿難曾說願化身石橋,經歷風吹雨打,只願那所愛之人從橋上走過而我乃一愚昧紅塵中人,從上次一段失敗的情感中...
第三課 瞻視病人甲三、說法斂念 說法斂念 是關於如何為病人說法,使他能夠收攝正念的方式。其中包括 餘人勸導 ,即...宋朝的江西從悅禪師參訪雲蓋守智禪師的時候,對談不到幾句,雲蓋守智禪師就批評他道: 看你雖然是長沙道吾山的首座...各位尊敬的義工、各位發菩提心、慈悲、無條件犧牲奉獻的義工,因為諸位的發心,使得我們水陸大法會,都能夠一直順利...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而由此給人們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1、二六時中不間斷的看取本來面目。看到心路絕,妄情消,知解泯,能所亡,自有通透之時。 2、萬法唯是自心之幻化,...
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中。當時,摩揭陀國的國王是韋提希夫人之子阿闍世王。 一個十五月圓的...
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俗話說得...
磋
【佛光大辭典】
上篇:瞋恚蓋 | 下篇:碾磑 |
【依他起自性】 p0769 瑜伽七十三卷十三頁云:云何依他起自性?謂從眾緣所生自性。又云: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
變成男子
相智
勞侶
比丘四威儀法
寶頂山摩崖
異熟
三災次第
常行三昧
主觀
千部會
舍邪性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什麼時候說過這麼多心靈雞湯

如何勸導病人臨終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以貌取人,人間的通病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用一顆歡喜的心來對待生活

參禪瑣語

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