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有一段時間住在摩揭陀國首府王舍城中。當時,摩揭陀國的國王是韋提希夫人之子阿闍世王。
一個十五月圓的夜晚,君王沐浴後以香塗身,著新淨衣,在皇宮正殿裡召見群臣。阿闍世王端坐寶座上問道:「今晚正是滿月的日子,我們應該拜會哪一位修行人,以長養善根福德呢?」
一位大臣提出建言:「啟稟大王,不蘭迦葉居住在王舍城中,是一位有著眾多弟子跟隨的大沙門,大王前去拜訪,可以長養善根。」阿闍世王聽了默然不語。 另一位臣子建議:「大王,王舍城裡有一位薩遮尼乾子,是一位大修行人,大王前去拜訪,可以長養善根。」阿闍世王聽後,還是興致索然。
朝臣們紛紛向阿闍王讚歎他們所追隨的外道修行人,都說登門拜望能夠增長善根。最後,阿闍世王回頭詢問一直在身後執持傘蓋的耆婆:「在座賢臣都提出了他們的建議,你為何沉默無言呢?依你之見,今天這月圓之夜,我們去造訪哪一位修行人好呢?」
耆婆回答:「釋迦牟尼佛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目前住在我的庵婆羅園,大王如果前往拜謁,可以增長無量福德善根。」
阿闍世王聞言,立即吩咐耆婆:「盡速調遣五百頭母象,載送五百位夫人一同前往。」待五百象騎備妥之後,阿闍世王和五百位妃子,夜半時分,在執燈隨從們的前後護衛下,從王舍城出發,往庵婆羅園去。
黑幕籠罩下的城郊格外岑寂,當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接近庵婆羅園門口時,阿闍世王驚覺,暗夜中的庵婆羅園內竟然寂然無聲,他驚懼地質問耆婆:「你說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這裡,為什麼園內一點人聲都沒有?你在欺騙我嗎?」
耆婆向前稟報:「陛下,我並沒有欺騙您啊!您往前看!威德巍巍的世尊正在大堂中央,燈火通明之處安然靜坐,就好像牛王處在牛群之中、獅王處在萬獸之中、雪山六牙白象處在象群之中。萬眾環繞之下,猶如恆河深淵一般澄靜無聲,眼前寂然靜默的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也是如此。又如同大海,無量水皆匯歸於海,世尊和比丘僧團功德無量,亦同於此。」
阿闍世王安下心來,躍下座騎,步行至講堂內,在萬籟無聲的闃寂中,緩緩繞著正在禪坐的佛陀和比丘三圈。看見如此攝心禪修,清淨莊嚴的僧團,心懷崇敬的君王向身邊的耆婆輕聲低語:「世尊和比丘們精勤修習禪定,寂然不動,成就無上清淨功德,希望我的太子優陀夷跋陀也能夠成就這樣的功德。」
正在此時,佛陀安詳祝願:「大德所求的願望都能實現。」
阿闍世王聞言,歡喜之情充塞胸中,他親自敷設座席,恭請佛陀上座。
佛陀告訴阿闍世王:「我自己已有座位了,大德請上座。」
帝王畢恭畢敬地頂禮佛足之後,側坐一旁,合掌請教:「世尊,我可否請教您一些問題呢?請慈悲為我開示解惑。」
佛陀和顏說道:「任大德所問,我都會一一為你解答。」
阿闍世王說:「世尊,在座的比丘,出家前曾經是從事過種種工藝的技師,他們跟隨佛陀出家之後,可以在今生得致沙門果報嗎?」世尊慈悲地一一為阿闍世王解答關於業力和因緣果報的疑惑,這場殊勝的法筵後來記戴於《沙門果經》之中。
時間在一問一答之間緩緩流逝,阿闍世王的妃子們因為所佩戴的瓔珞甚為沉重,紛紛解下放在座位旁。正值聽法時,阿闍世王忽然聽見王舍城中傳來一陣一陣混雜著戰鼓、吹貝、象馬車乘的聲音,內心感到疑懼、不安,生大驚怖,於是一聲令下,與妃子們立即返回王舍城。匆忙之中,嬪妃們忘了取回放在座位旁的瓔珞珠寶,直至次日清晨,皇后裝飾儀容時找不到瓔珞,著衣宮婢猜想可能是前夜於倉忙之間,將珠寶遺留在庵婆羅園了,其他妃子們也說自己忘記將珠寶帶回。由於忘失瓔珞的妃子眾多,因而擔心如果據實稟告國王,將會受到阿闍世王的責難。
宮僕向阿闍世王稟報此事時,一位被阿闍世王尊為國師的外道婆羅門正好入宮,伴在君側,他在一旁信口說道:「珍貴的瓔珞如果是遺落在庵婆羅園中,那些比丘們一定會將珠寶藏起來,所以是找不回來的。」
阿闍世王聽信國師所言,便派遣他的親信,暗中前往庵婆羅園尋找珠寶。這位親信一到庵婆羅園,只見釋迦牟尼佛和比丘們端嚴地靜坐禪修,而宮妃的瓔珞仍原封不動地放在原位,在日光的照曜下,金光閃耀。他一一收取珠寶之後,返回王宮,向阿闍世王稟白此事。
阿闍世王心大歡喜,讚歎說:「釋迦牟尼佛和比丘真是無上福田,心無貪念、無慾求,是這世間上最值得信任的修行人,無有能比。祈願世尊的僧團能常住在我的國家,我將盡形壽供養佛陀及僧團。」隨後阿闍世王傳令後宮嬪妃前來領取自己的首飾。
外道國師信口胡言之事,輾轉傳到了僧團,比丘如實地將此事稟告世尊。釋迦牟尼佛聽聞之後,對比丘開示:「眼前的金銀珠寶即使絲毫未動,已讓人譏謗,更何況經手碰觸呢?從今以後,比丘應當嚴守不持金銀寶物之戒。」
典故摘自:《摩訶僧祇律·卷第十八》
省思: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云:「常以戒香,為身瓔珞。」持戒的清淨功德,更勝七寶瓔珞,莊嚴著修行人的身口意。
我們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不出,只因貪慾未斷、業繩未解。想出離苦海,唯有嚴持淨戒,勤修定慧,斷除貪慾的煩惱,才能渡越生死苦海,獲得真實的自在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