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於殘生,旅泊三界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我教比丘,這個比丘當然包括了聲聞比丘,也包括了菩薩比丘。循方乞食,身為一個出家的比丘或者是菩薩比丘,他乞食的時候,是不能有分別心的,不能選擇對像的,他是平等的、按照次第的一家一家來乞食。為什麼呢?因為捨棄貪求之心。依止這個對三界果報的貪求捨棄以後,就有助於成就我們無上菩提之道,所以諸比丘等,不能夠在三界當中,烹煮熟食或儲存飲食。

菩薩道的一個精神─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菩薩在觀察生命,他把生命當作是一個大海中的水泡。他觀察我過去的業力,創造我現在的身心世界,我有一個外在的色身、有內在的感受跟想法,那麼這個身心世界?只就是一個廣大大海中,一個暫時存在的水泡,它隨時會破滅的,所以我只是暫用這個還沒有破滅的水泡、這個色身來修學佛法,三界的生命只是暫時借住的,這叫旅泊三界!

示一往還,去已無返。身為一個菩薩,他經常保持一種精進,把今生當作最後一生,從此以後再也不來三界了。

佛陀在訶責偷盜之心之前,先把佛陀的教誡表達出來:一個菩薩,他的心態就是寄於殘生,旅泊三界。諸位…你要是讀蕅益大師《梵網經菩薩戒》的戒體篇,你會發覺:一個人要得到菩薩的戒體是不容易的,就是這一句話:寄於殘生,旅泊三界。

你憑什麼受菩薩戒,憑什麼?

憑的就是這一句話。你把整個三界的果報,當作一個暫時的因緣,你生命的目的,就是這個過程———積功累德。

所以如果說你今天的心情,向外執著的心,還是很重,包括你的色身、包括外在的東西,你都執著很重,你這個菩薩戒體,可能只是跟菩薩戒結結緣而已。

這裡就道出菩薩道的精神:菩薩來到人世間,假借這個暫時的生命,來積功累德做最後的衝刺,從今以後要解脫生死: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節錄自《楞嚴經修學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