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基本上要注意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云何應住,第二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知道整個生命是變化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首先你要想到你要安住在一個什麼樣的根本。從本經上來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
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基本上它的特質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它不能有任何的相狀,因為那個相狀是變化的。我們心中只要有相狀,這個相狀一變化,你的心就跟著變化了。
所以,在修學的時候,你的依止處這一念心不能有任何相狀,你一定要找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真實的心性,才能夠安住下來。無相的心性找到以後,它有兩個基本的功能德用:第一個,它是有不變性;第二個,它是有隨緣性。
心性找到以後,第二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習氣會不斷地干擾我們,所以我們要隨時地調整。調整,在本經當中就是用空假中三觀來加以調整。空觀是破除我們對相狀的執取,發明我們心中這個不變的理性。
所以,我們心中開始執取的時候,我們先守住不變,以空觀安住不變。
然後,以假觀來成就隨緣的妙用。當我們把心中的虛妄相掃掉以後,我們根據佛法的施設,又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假名假相。
比方說,我們安立了佈施的假相,來成就我們的福報;我們安立了持戒的假相,來成就我們的尊貴身;我們安立忍辱的假相,來成就我們未來的莊嚴;乃至於我們安立了憶佛念佛的假相,來成就往生淨土、成就不退。
所以,空觀是在破除我們心中的執取,而假觀是在建立種種的莊嚴的假相,中觀等於是把空假二觀作一個平衡。所以說,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首先依現前一念心性而住,以空假中三觀來作調整。
曾經有人問我一個問題,說是《金剛經》也是在破相,《楞嚴經》也是在講破相,那麼這兩種有什麼差別呢?
《金剛經》以空性的智慧破相以後,它顯出來的是一種空性;《楞嚴經》用空觀把相狀破壞以後,顯出來的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我們可以這樣講,「破妄」這兩方面是一致的,但是「顯真」有所不同。
《楞嚴經》認為:空性的智慧不能當安住,空觀只是破除我們執著的一種方便;安住的是一念心性,它才能夠安住。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楞嚴經》它是破妄又能夠顯真,這樣子才是比較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