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就聞性示因常」,就著聽聞的體性(注意,不是就著聽聞的那種一時的作用,是聽聞的內在體性),來指示六根之性是常住不滅的真因。我們要的是那個聞性,不是聽聞的那個生滅的作用。
看經文。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這一段很重要。我們現在要站在聞的角度來看聲音,不能站在外境的聲音來看聲音,站在聽聞的角度。佛陀說,阿難!當聲音消失的時候,乃至於餘音的迴響也消失的時候,你告訴我說沒有聽聞的功能,其實這個是錯誤的。因為,假設連聽聞的功能也消失了,那麼聞性就滅掉了。
如果我們的聞性滅掉,這個時候就沒有明瞭作用,就像枯木一樣沒有明瞭作用,因為它整個聞性消失了。那麼鐘聲再擊發的時候,你怎麼能夠聽到聲音呢?因為聞性已經消失掉了啊!可見得,生滅只是一時的聽聞的作用,但是那個體性,那個聞性是恆常存在的,所以它能夠「知有知無」,這個聞性能夠知道「有聲」,知道「無聲」。
「自是聲塵,或無或有。」所謂的生滅,只是外在的聲音或者「有」或者「沒有」。難道說耳根中的聞性會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差別嗎?它恆常存在的,它能夠聽到有聲,也能夠聽到無聲。
所以,「聞實雲無,誰知無者?」如果說耳根的聞性會隨聲音而消失,那麼又有誰知道「聲音已經沒有」呢?你說耳根已經隨聲音走掉了,現在沒有聲音了,那你怎麼知道「沒有聲音」呢?那知道「沒有聲音」的是誰呢?那還是聞性嘛!
所以,遠離聲塵的那個東西是誰?就是「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是誰?我們現在不要去注意跟聲音在一起那個「聞」,去注意那個在聽當中不跟聲音在一起的。你聽到聲音,有一個是跟聲音在一起的,有一個是沒有跟聲音在一起的,你要注意的是沒有跟聲音在一起的。
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隨聲音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個是不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東西你要把它找出來,就是「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那是誰?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所以你應該知道,你從這個地方產生判斷力,外在的聲音在聽聞的過程當中是有生有滅的,聲音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但是聞性,你的聞性卻是不隨聲音而有生有滅。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聞性並不隨聲音的有而有,也不隨聲音的無而無,它是常住不滅,是恆常存在的。這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真因。你不要老是去注意跟聲音在一起的那個六根,你要去注意沒有跟外塵在一起的那個六根,就是我們講的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