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依止空正見跟發心,他開始修行了。

第一個,「安心如空之止觀」。整個通教最核心的思想就在這個地方——安心如空。我們淨土宗的人臨命終時,如果你要破除虛妄的執著,通教更重要。

就是說,我們不要講前生那麼遠,就講今生好了。你今生在娑婆世界打滾了七八十年,不可能都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多少會在心中烙下一些痕跡吧?你一定有你曾經特別貪愛執著的人事,你在平常沒有把它處理掉,那臨終就是問題了,你就得面對了。

面對時你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用藏教的方法。你觀想它是痛苦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然後慢慢慢慢告訴自己放下它,這是一個方法。但是你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因為那個時候事情緊迫,內憂外患,你要想出這麼多的道理來,可能不容易。

但是,通教只要一個道理就好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他都不用講了,這些影像都是因緣生,它是自性空,本來就沒有,就夠你走出妄想,面對彌陀的光明。

如果你這個方法會操作的話,所有的道理都不要,你不用跟我講什麼不淨、苦、無常、無我,通通不用,我只要記得一句話——因緣所生,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時如夢如幻的影像,你就可以走出去了,所以在臨終時,只有煩惱,沒有障礙。

你必須讓所有的煩惱只有活動,但是不能障礙你,就是「不取」,這個很重要。越是緊急情況,通教越管用,因為通教是能夠讓你瞬間進入狀況,當然你必須平常就要熟悉這種操作方法。

就是說,你要怎麼解讀人生呢?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人生的開始是因緣才有,所以你本來就沒有,你本來就沒有這個身體,你本來也沒有這個家庭,你本來也沒有這個兒子。那怎麼有呢?是因緣啟動以後你才有的。

因此,你所有的東西都是跟因緣借來的,它的思考是這樣子。到最後,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你只是把借來的東西還掉而已。「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既然跟因緣借來的你就得還嘛。

所以,人生是怎麼回事?跟因緣借來。可能你是善因緣,那你借的東西更多更好;你可能今生是一個惡因緣,你借得少一點。但是有借有還嘛,你到臨終的時候再把它歸還給因緣,到來生再借一次,就這樣子。

這樣思考事情的時候,你容易放下,你就不必有太多理由來說服自己。說它是無常的、是苦的,都不需要,因為你借來的,你就得還,這個合理吧?它不是送給你,它是借給你的,一開始就說好是借你的。

如果這個生命是你前生帶來的,那沒有人敢跟你要回去了。你還記得嗎?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想想,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從空性而來。那我現在怎麼有這麼多東西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借來的。除了你一念明瞭的清淨心以外,所有的東西,你看得到摸得到的,通通是借來的。如果你很快樂,不是你現在有本事,是你前生的因緣,你有一個好的善因緣,它借給你很多好的東西。

所以你如此思考,你臨終時放棄一切,你就心甘情願,你不會說:「為什麼我這樣年輕就要走了,我還有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沒有這回事情。所以你要放下,就考驗你的智慧了,看你怎麼解讀人生。你認為人生是真的,你就很難放下,你要說服自己就很難了。你只能夠說:「哎呀,反正它是痛苦的、是無我的,所以我只好放下了。」這種放下方式不是很好。

這個安心如空的止觀就是說,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這時你把東西歸還回去,你會很自在。你本來就沒有,最後也是本來就沒有,這個很合理,因為沒有一個東西是屬於你的,你都是跟因緣借來的,你的富貴也不是本來就富貴,那是你跟善因緣借來的。

所以,通教的思想好就好在它能夠安住一切法畢竟空,站在畢竟空的角度來看人生,他心能夠不取,不迷不取不動。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他高明的地方。我們淨土宗應該要往這個方向去學習。

第四、以幻化慧,破幻化的見思。

雖然一切法空,但是也不要執理廢事,也要善加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

第五、「雖知苦集流轉六蔽等,皆如幻化」,也要知道「幻化道滅,還滅六度等通之」。就是說,你要知道哪些是障礙,哪些是隨順道業的。

我以前有一位老法師,他是禪宗的大德。他講《六祖壇經》講到一半時,我們同學私底下就問老法師說:「你們禪宗都不持戒的啊?」老法師說:「你怎麼知道呢?」他說:「對啊,你們禪宗說心平何勞持戒。」老法師說:「你心平了沒有?」他說:「我心還沒有平。」「趕快去持戒!」

他沒有教你不持戒,他說「心平何勞持戒」,所以,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我們有如夢如幻的煩惱,還是要持如夢如幻的戒法,對治如夢如幻的罪業,這個地方不能執理廢事。

第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止觀的均等。就是你觀一切法空,但是如夢如幻的止觀還是要均等。

第七、「體三藏法,無常苦空,如幻而治。」這個也很重要。其實嚴格來說,通教的「空」跟小乘、跟藏教的「空」,在實際操作缺一不可。我們人生當中有些執著是不帶貪愛的,完全出於責任義務,這時你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你就放下了。

但是,有些影像你曾經付出感情貪愛的,很深的貪愛,你說你觀一切法空可能不足以說服你,你就要用觀如夢如幻的無常痛苦來對治。因為這種帶有貪愛的影像,跟帶有責任感的影像是不一樣的,是一種責任義務,你觀一切法空你自然放下,你知道你不能主宰;但是帶有貪愛的影像,這種粗重的愛煩惱產生的影像,你就必須要有藏教法三藏法,用「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去對治它。你要用兩道空,安住的空跟對治的空。

所以,你在操作上,看你病的情況,病重,你就要兩帖藥都要下去,所以你自己要知道你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