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略釋

在這篇願文中,智者大師闡明了修學佛法的目的和方式。為了實現消滅罪障、助成菩提的目的,大師列出修學三慧和往生淨土兩種方式。通過學習此願文,可以從中領會到智者大師佛法修學思想的精髓所在。願文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說明發願的目的、儀式,二是詳細說明發願的內容。

一、發願目的和儀式

【願文】夫慾念誦滅罪障、助菩提,應鬚髮願。先淨三業,十指合掌,面向諸佛,口陳辭句,作如是言:

首先,說明發願的目的。是要通過念誦滅除罪障、助成菩提佛果。其次,說明發願的儀式。應當先使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十指合掌,面向諸佛宣說願文。清淨三業的方式有多種,如念佛、誦咒、持戒、懺悔等。

二、詳細說明發願的內容

發願內容包括四節,一是歸命三寶請求證明,二是願滅除罪障,三是願修習三慧助成菩提佛果,四是願往生淨土助成菩提佛果。

(一)歸命三寶請求證明

【願文】弟子比丘某甲(餘眾各准此稱名),稽首和南,一心歸命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尊法般若十二部經真淨妙法、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諸賢聖僧,常住三寶。唯願神力,慈哀護念,願當證知,以此念誦善根功德,專用莊嚴四恩、三有、盡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所有發願,須先歸命三寶,請求為作證明,令所願冥符聖心,方得成就。首先,歸命三寶。說明弟子比丘某某(如果是沙彌,則稱沙彌某某;如果是優婆塞,則稱優婆塞某某;乃至沙彌尼、優婆夷等也是如此)。

稽首,指叩頭至地的跪拜禮。和南,指敬禮。稽首和南,即通過叩頭跪拜表示敬禮。一心歸命常住三寶,其中「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佛寶,「尊法般若十二部經真淨妙法」為法寶,「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諸賢聖僧」為僧寶。

其次,請求證明。希望三寶以威神力慈悲哀憐並加以護念,證明了知弟子現在以此念誦的善根功德,專門用來莊嚴四恩、三有、盡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四恩,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

三有,三,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指有漏,意為這三界的因和果都是有漏的。莊嚴法界一切眾生,說明發心的廣大。如《華嚴經》(八十卷)中說,菩薩不為一人、一國、一界、微塵人,乃為法界眾生髮菩提心。

(二)願滅除罪障

【願文】願共法界諸眾生等,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昏沉倒惑,六根、三業造一切障道之罪,若粗若細,齊佛所知,一時消滅。生生世世,永離地獄、餓鬼、畜生身,永離女人身,永離邊地、下賤、八難身。

首先,發願滅除罪障。願與法界一切眾生,將從無始以來直至今日,由昏沉顛倒迷惑,通過六根、三業所造的一切障礙佛道的罪報,不論粗細,凡是佛所知道的都頓時消滅。

其次,具體說明滅除罪障的內容。願今後生生世世永遠離開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永遠離開女人身,永遠離開邊地、下賤、八難身。邊地,指見不到三寶的地方,如極樂世界的邊地,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八難,指難以見聞佛法的八種情形,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其他如地獄等三惡道為苦所逼、女人不能自主、下賤人不自由,這些都難以聞熏佛法,因此應當發願令一切眾生遠離此等罪報之身。

(三)願修習三慧助成菩提佛果

其中包括四小節,一是修習三慧之因,二是助成菩提佛果,三是以六即結成因果,四是總結因即非因、果也非果。

1.修習三慧之因。依次說明聞、思、修三慧,分作三段。

(1)說明聞慧

【願文】願共法界諸眾生等,若於此生,若於餘生,常值善知識,常聞無上大乘正法。

發願與法界眾生,或者今生,或者來生,能夠一直遇到善知識,聽聞到大乘正法。

(2)說明思慧

【願文】即於此身,悟解常住佛性大涅槃海,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具大菩提。

由遇善知識聽聞正法,而於此身中領悟理解常住佛性、大涅槃海的道理,知道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具足大菩提的智慧。

(3)說明修慧

【願文】了達根塵能所,一念起心,具一切法,百界三千、空假中、即法界印,不可思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體權識實。發大菩提心,上求下化,拔生死苦,與究竟樂。修牢強精進四種三昧,只不思議一觀三觀,觀不思議一諦三諦,觀諦冥一。即四魔三障、歷緣對境,以妙十法成圓乘。

以十法成乘說明修慧。十法成乘,包括:一、觀不思議境,二、發菩提心,三、安心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

首先,說明修習第一觀不思議境。能夠了達能觀的意根和所觀的法塵,一念起心之中,一一都具足一切法,具足百法界乃至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即是法界正印,不可思議。

其次,說明修習第二發菩提心。要懂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應該再執著於權法為真實,並認識到在權法之外也沒有真實的佛法,從而發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拔除自他生死之苦,給予眾生究竟之樂。

體權識實,如《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所釋:「不執於權、謬謂為實,名為體權;知權是權、權外無實,名為識實。」

再次,說明第三安心止觀。要牢強精進修習常行等四種三昧,在不可思議的一觀中便頓具三觀,在觀不可思議的一諦時能頓具三諦,使得觀智和境諦冥合一體。

牢強精進,如《思益梵天所問經》中說:「何謂菩薩牢強精進?答言:……所謂身無所起、心無所起。」四種三昧,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一觀三觀一諦三諦等,如《摩訶止觀》中說:「以觀觀於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

最後,總結十法成乘。以四魔三障代表在修習破法遍等其餘七法時所經歷的種種緣、面對的種種境,由此說明通過修習此微妙的十種法門能夠成就圓滿大乘。

如《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中說:「三障等者,通束十境以為三四。」四魔,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三障,指煩惱障、業障、報障。

2.助成菩提佛果

【願文】行解更資,心心明寂,發真中道。開佛知見,心心現前。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住無生忍。具大智慧、成摩訶衍,通達漸頓諸教,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恆沙佛法,一心中曉。覺佛慈悲,無諸慳吝,說於止觀,遍施一切,開門傾藏、捨如意珠。

成就菩提佛果,即證得法身、般若、解脫三德。首先,說明證得法身德。通過如上修行十法成乘和悟解常住佛性之間互相資助,使得心心念念更為明亮寂靜,從而得以顯發出真正的中道之理,開啟佛之知見,使其心心念念現在眼前。

如《華嚴經》(六十卷)中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住於無生法忍之中。薩婆若,梵語,譯為一切種智。

其次,說明證得般若德。得以具備大智慧,成就大乘佛法,通達漸頓等各種教法,能夠從一粒微塵中剖析出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經卷,能夠在一念心中知曉如恆河中沙那麼多的佛法。

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如《華嚴經》(六十卷)中說:「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時有一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

最後,說明證得解脫德。能夠覺悟諸佛的大慈悲,毫無慳貪吝惜地廣泛宣說止觀法門,以此普遍施與一切眾生,如同打開寶庫的大門,傾瀉出無盡的寶藏;又如同將如意寶珠施捨給眾生,滿足其所有的願望。如意珠,一種能夠使所求如意的寶珠,出自龍王或摩竭魚腦中,或是佛舍利所變。

3.以六即結成因果

【願文】理即、名字、觀行、相似、分真、究竟。

一切眾生無不具足如上三德妙法,名為理即。從善知識聽聞此無上大乘正法,為名字即。聽聞之後依教修習十法成乘入五品位,名觀行即。至六根清淨,名相似即。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十地等,名分真即。徹證三德,名究竟即。前五即為因乘,究竟即為果乘,如《輔行》中說:「道場猶受果乘之號,是故因果乘義不無。」

4.總結因即非因果也非果

【願文】圓伊三點,不縱不橫。正法大城,金剛寶藏,一切佛法,自行化他,一生有辦。

即而常六,從理即之因到究竟之果,這樣的因果則是縱;六而常即,理即直至究竟都即是佛,這樣的因果則是橫。而此三德如同伊字的三點,既非是縱也不是橫。依此不縱不橫、非因非果的三德而有修因克果之事,從而得以證入正法大城之中,具足各種金剛般的寶藏,以此一切佛法自行化他,一生之中得以成辦。

伊三點,即伊字三點,梵書伊字為「∴」。《大般涅槃經》中以此字比喻三德之間非橫非縱、不一不異的關係: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法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

三德不縱不橫、非因非果而能修因克果,如《妙法蓮華經玄義》中說:「如是教乘不縱不橫,五品所乘到於似解;如是行乘不縱不橫,似解所乘到於十住;如是證乘不縱不橫,十住所乘到於妙覺薩婆若中住,故名妙乘。」《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略釋

(四)願往生淨土助成菩提佛果

包括三小節,一是總結不明妙觀以啟下文,二是詳明發願求生淨土,三是詳明獲殊勝果。

1.總結不明妙觀以啟下文

【願文】設未明瞭非因之因、從因感果、不果之果、獲勝果報。

假設未能明瞭上面發願修習三慧中所說的非因之因、從因感果、不果之果、獲勝果報之一乘妙觀。

2.詳明發願求生淨土

包括三段,一是發願臨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二是發願蒙諸佛聖眾垂慈接引,三是發願自在得生淨土。

(1)發願臨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

【願文】願共法界諸眾生等,臨命終時,七日之前,自知時節。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共念,身心無諸苦痛,跏趺正念,身心安樂,入深三昧,見十方佛。

智者大師發願,願與法界一切眾生,在臨命終時,於七日前能夠自己預知時至。心不顛倒、不錯亂、保持平靜,身心沒有任何痛苦。結跏趺坐、正念相續,在身心安樂的狀態下進入甚深三昧之中,見到十方諸佛。不共念,原意為如來以平等心攝化眾生,此處指沒有憂喜歡戚的情緒波動。

(2)發願蒙諸佛聖眾垂慈接引

【願文】願彌陀世尊、三世諸佛、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一切聖眾,不捨本誓,悉現在前。同時放大光明,照觸身心,所有罪障,一時消滅,諸根豁然,深入知見。以大神力,攝受身心,授金色手,摩頂接引。

首先,說明願往生之時,阿彌陀佛、三世諸佛以及觀世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乃至一切菩薩聲聞聖眾,能夠不捨棄原本所發的誓願,都顯現在往生者面前。其次,說明願諸佛聖眾同時放出大光明,照觸往生者的身心,使其所有的罪障頓時消滅,眼耳鼻等六根豁然清淨,深入無量知見。最後,說明願諸佛菩薩等聖眾以大神力攝受往生者的身心,伸出金色的手臂摩頂接引。

(3)發願自在得生淨土

【願文】歡喜踴躍,乘佛願力,坐金剛台,隨從如來聖眾,於一念頃,上品上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金蓮化生。

往生者內有正念,外有諸佛聖眾現前接引,因此歡喜踴躍,乘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坐在金剛台上,隨從如來及諸聖眾,在一念之間上品上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從金蓮華中自然化生。《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略釋

3.詳明獲殊勝果

分為三段,一是自行,二是化他,三是總結自行化他。

(1)自行

【願文】悟入無生、寂滅諸忍,超登上地,獲六神通。住首楞嚴,不動法性,於一念頃,遊歷十方,奉事三世一切諸佛。一一佛前,悉有我身,修諸供養,聞法受記。一時普能受持三世如來甚深法海,即自明解,不由他悟。大理、大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諸佛所有一切波羅蜜行,一時修習。與文殊、普賢等諸大士為伴侶,具足一切諸菩薩無量無邊廣大行願,得諸大陀羅尼門、諸三昧門,普知諸佛剎,嚴淨佛國。

首先,說明往生後當即獲得的果報。能夠悟入無生、寂滅等各種法忍,乃至頓超直入到更高的位次中,獲得六種神通。

其次,說明進一步修學佛法。往生者能夠安住在首楞嚴定中,不動法性而於一念之間遊歷十方世界,奉事三世一切諸佛世尊。一一諸佛前都有往生者的身形在修持種種供養,聽聞佛法受記作佛。能夠頓時普遍受持三世如來甚深的佛法大海,並且無須借助外緣自己便可以理解領悟這些佛法。

最後,說明功德圓滿。包括三點,第一,得以具足大理至大無住等佛地的十種功德。

第二,得以圓滿佛菩薩的所有行願。能夠同時修習諸佛所有一切波羅蜜行,與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而為修學佛法上的伴侶,具足一切諸菩薩無量無邊的廣大行願。

第三,得以具足定慧。獲得了各種大陀羅尼門和三昧門,從而能夠廣知各個佛剎的情形並嚴淨諸佛國土。

大理至大無住等十種功德,是修習十法乘而獲得的果報,由第一觀不思議境能證得大理,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能成就大誓願,第三安心止觀能成就大莊嚴,第四破法遍能成就大智斷,第五識通塞能成就大遍知,第六道品調適能成就大道,第七對治助開能成就大用,第八知位次能成就大權實,第九能安忍可以獲得大利益,第十離法愛能成就大無住。

(2)化他

【願文】於剎那頃,普於十方一切微塵道中成等正覺,轉大法輪,度脫眾生。無緣慈悲,普覆法界,不動真際,普入三世,度脫一切眾生。或作佛身,施權實;或為九界像,對揚漸頓,請轉漸頓,弘通漸頓。三輪攝化,攝化無窮,同虛空遍界,而作佛事。從本垂跡,攝跡還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

首先,說明成佛廣度眾生。能夠在剎那之間遍入十方世界一切微塵道中成就等正覺,轉大法輪度脫眾生。並且以無緣慈悲普遍覆蓋法界,不離開真際而普入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度脫一切眾生。

其次,說明以權實頓漸教化眾生。或者示現作佛身,為眾生施設權實等法。或者示現為九法界身,有時候通過與佛的對話弘揚漸頓諸法,有時候請佛宣講漸頓諸法,有時候自己弘揚流通漸頓諸法。

這樣以三輪攝化十方世界無窮的眾生,如同虛空一樣遍法界作佛事。權實,權指藏通別三教,實指圓教。頓漸,華嚴為頓,阿含、方等、般若為漸,法華非頓非漸。

廣如《教觀綱宗》所述。三輪攝化,輪指車輪,有摧碾、運載的功用,用來比喻以身、口、意三業摧碾眾生的煩惱惑業、運載眾生至涅槃彼岸。如《金光明經文句記》中說:「身業現化名神通輪,口業說法名正教輪,意業鑒機名記心輪。」

最後,說明以本跡的方式度脫眾生。能夠從最初成佛之本應化種種身形之跡以度化眾生,並且通過結合古今將種種應化之跡還攝歸於最初成佛之本。本和跡雖然不同,但所依的都是同一個不思議的道理。從本垂跡等,如《妙法蓮華經玄義》中說:「諸跡悉從本垂,若結會古今,還結跡而顯本耳。本跡雖殊,不思議一。」

(3)總結自行化他

【願文】自他行圓,常住秘藏。法界怨親,同斯願海。

由往生極樂世界而使得自行化他均得以圓滿,令一切眾生都安住在三德秘藏之中。願法界中無論是怨敵還是親人,都進入這樣的大願海中。常住秘藏,如《大般涅槃經》中說:「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我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

智者大師的臨終示現也反映了此願文的核心要義。據《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記載,智者大師臨終時令弟子們誦《法華經》《無量壽經》以為最後聞思。

聽過《法華經》,大師讚歎說:「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跡曠大,微妙難測……」;

聽過《無量壽經》,讚歎說:「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

與此願文對應,修學三慧中以十法成乘助成菩提佛果,反映了大師對天台宗的領悟和修持;而發願往生淨土,則反映了大師對淨土念佛法門的崇仰,以及大師修行的最終歸趣。

此外,就往生淨土部分的願文來看,其果上自行中所證得的大理等十種功德及以權實本跡來度化眾生,表明在智者大師看來,念佛往生淨土一法中,即已具足《法華經》的所有功德。由此,可以試將大師的淨土修學思想概括為兩點:一是開圓頓解,二是修淨土行。後世「教宗天台,行歸淨土」的修學模式即發端於此。

《淨土》2019年第2期    文/弘濤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