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māsa,巴利語 māsa。又作磨沙、摩娑迦(梵 māsaka,巴 māsaka)。意譯為錢、銅錢。為印度古代通貨之一。八十貝齒(梵 kaparda)為一磨灑,二十(或十二、十六、四十)磨灑為一迦利沙缽那(梵 kārsāpana)。在律典中規定,盜取五(或三、四、十)磨灑(即四分之一迦利沙缽那)以上者,即犯波羅夷罪,當擯斥於僧團外。上記之迦利沙缽那與磨灑之比例,依時代與地方之不同而有異。

律典中如四分律卷一等,多謂一磨灑相當於我國古代之一錢;若以盜取為數極少之五磨灑(五錢)即犯重禁言之,其說或有謬誤。故唐代慧琳於所譔一切經音義卷六十有所批駁,指出一磨灑應相當於我國的八十銅錢,五磨灑則相當於四百銅錢。

又梵語 māsa,原為菽豆之名,學名 Phaseolus radiatus。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一,以大豆、小豆與摩沙豆等皆屬於生谷。同書卷二十九,以摩沙麨為八種麨之一。故推測一磨灑即相當於一粒菽豆大之金的價值。[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二、善見律毗婆沙卷八、十誦律卷五十二、俱舍論寶疏卷二十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一] p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