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節臘章》云:「西域三時,以一時為安居,出入有禁止。」又云:「五竺地廣,暑寒霖潦,氣候之弗齊,故結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謂雨安居者,因地隨時,惟適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臘,戒臘之義始此。」

《行事鈔·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寔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在茲。然諸義不無指歸護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 並有蟲。即《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加趺而坐。』故知護命為重,佛深制之。」又云:「上總三時分別,今但就夏亦有三時: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後安居者,住後三月。雖不雲中三月,然文中具明前後日數,中間不辨,於理自明。」

《羯磨疏?諸眾安居法篇》云:「出家慕道,馳散非業,故當計時擇念,義無浮逸。今乃沿隨邑野,追逐情塵,顛仆巨壑,無思返跡。是以大聖以法遮防,不許游涉,當居靜慮,故律文中三時通制。然有待之形,許緣不一,必量過起,夏暑偏多。一則損生害命,深乖慈道;二招世譏謗,不及禽獸;三為過既深,故非道業。春冬過少,待緣開赴。有斯別故,名曰安居。釋名者,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也。」

忠曰:「譏謗不及禽獸者,《僧祇律》云:『安居法者,佛住舍衛城,爾時,諸比丘雨時遊行,多所踐害,為世人所嫌:九十六種出家人尚知安居,如鳥隱巢而自守住;沙門釋子自稱為善好,而不安居。諸比丘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言: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已後,雨時應安居。』」廣明安居法。

《梵網經古跡記》云:「夏坐安居處者,《北并州疏》云:『昔來經論或名坐夏,或名坐臘,或名夏臘,皆由不善方言也。今依大唐三藏譯云:雨安居,謂雨時安居故。然西方立時不同,或立四時,謂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為春時;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夏時。如此秋冬並各三月,至正月十五日總為一歲。或總一年,分為三時,謂即佛法依此為定,謂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以為熱際,從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立為雨際,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即為寒際。雨際蟲多,令人譏謗,故制安居。』」又云:「今此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實為疏謬,既非夏時,言雨安居。」

忠曰:「太賢意謂,佛制自五月十六入為初安居,自六月十六入為後安居。然此方結制以四月十六,既不依佛制,實為疏謬矣;又稱坐夏、夏臘,尤謬矣。蓋初安居至八月十五日,則自七月十六已後,非天竺夏時。此方亦自七月朔已後非夏時,其後安居滋晚焉,不待論之。依彼此不可謂坐夏、夏臘等,但當稱雨安居耳矣。諸律講解《古跡》文,紛紛沒甄別,故我今贅言。」

《圓覺經》云:「世尊告圓覺菩薩言:『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僧祇律》云:「比丘至四月十六日應安居,不安居者,越毗尼罪;到後安居,復不安居者,得二越毗尼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