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羅,猶如羅欲之羅也。《品字箋》云:『包羅,若網羅之無不包。』今羅齋,乞食於四方,無遺餘之義。」

《破庵先禪師錄》:「上堂,舉普化大悲院裡有齋,云:『者風顛漢,不妨令人疑著。及至被人窮詰將來,卻只道得個羅齋打供,也似熟處難忘。』又舉臨濟同普化赴齋踢倒飯床因緣云:『世諦門中,羅齋打供則無可不可,若是少室門風,未夢見在。』」

北澗簡禪師散知識會頌云:「朝來靈隱羅齋去,添得從前滿面慚。」詳〈報禱類·知識會〉處。

有作囉者,韻書不見義。

《冷齋夜話》云:「予往臨川景德寺,與謝無逸輩升閣,得禪月所畫十八應真像甚奇,而失第五軸。予口佔嘲之曰:『十八聲聞解埵根,少叢林漢亂山門,不知何處囉齋去,不見雲堂第五尊云云。』」

有作邏者,《字彙》:「邏,巡也。止此」有次第乞食義。

《月江印和尚錄·羅漢讚》云:「不為自己邏齋供,衹要眾生破吝慳。」

《山庵雜錄》云:「杭下天竺鳳山儀法師,教門少有齟齬,必整理之。高麗駙馬沈王被旨禮寶陁 觀音,過杭,就明慶寺設齋云云。師後至,竟趨座上問王曰:『今日齋會為何?』王曰:『齋諸山。』師曰:『大王既言齋諸山,主人今無位,而王自處尊位,諸山列兩廡,至有席地而坐者,與邏齋何異?於禮恐不然。』王聞之,惶愧請謝,即下法座。」

《貞和集·葛無懷謝少林蒲鞋偈》云:「四棱踏地老無懷,正好重新買草鞋,成現送來雖著了,諸方無處可邏齋。」

《普庵肅禪師錄·訓行童》云:「三家村裡邏茶湯,十字街頭覓飯吃。」又〈示小師圓契語〉云:「向野狐口邊邏??骨頭,吃了又東覷西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