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鐘》云:「大鐘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鳴鐘行者想念偈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

《禪苑清規·警眾》云:「打大鐘之法,先輕手擬鐘三下,慢十八聲,緊十八聲,三緊三慢,共一百八聲。當職行者燒香禮拜,誦偈訖,然後擊之。偈云:『三塗八難,息苦停酸。法界眾生,同聲悟道。』念竟,即時輟之。」

《群談采餘》云:「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浙杭州歌曰:『前發三十六,後發三十六,中發三十六聲急,通共一百八。』越州歌曰:『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一百八。』台州歌曰:『前擊七,後擊七,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湊成一百八。』」

忠曰:「傳說鐘一百八聲,表破百八煩惱,未見經論說,蓋出乎世典,取一歲數之義為正。如律文,鳴犍稚曰作相,鳴之四十下,三通合一百二十下也,未聞百八聲之說。」

忠曰:「《行事鈔·集僧通局篇》明打犍稚法,簡古難見。今竊合《資持記》所解,取意綴文,直下錄去,貴易通解。文云:『尋常所行,始終四十下。初十下漸發聲,此為虛揩,中間二十七下漸希漸大,後三下聲盡,方打一通。如是至三名為三通,集三乘也。長打百二十下,接前四十,增兩四十,共百二十。其第二四十下,虛揩漸大,十八下中間四下聲盡方打,此救四惡趣。自二十三已去,後十八下,漸穊漸小,乃至微末。次第三四十下同前,亦有少異。三十六、七、八三下,名三通,末後二下,名息槌。《圖經》云:念三寶,存五眾,眾各八輩,故以四十為差,三道乘之,則百二十為節。八輩謂四果四向,三道謂三乘。』」

南山《增輝記?作相偈》云:「虛揩十下,漸希漸大,二十七下,大長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