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文字雖出經論,禪僧常著之,故稱有衲僧,問有衲衣下事。」
《類書纂要》云:「衲,補縫也。」
衲,本作納。《佛祖統記?慧思尊者傳》云:「平昔御寒,唯一艾納。註:《法華經》:『納衣在空閑。』律文謂之五納衣,謂納受五種舊弊以為衣也。俗作衲字,失義。」
五納衣者,《釋氏要覽》云:「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脫厄衣也。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你母棄衣。已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也。」
又《應法記》云:「五納,謂五色鬥成也。止此」此亦一解,異《要覽》。
《智度論》云:「佛意欲令弟子隨道行,舍世樂故,讚十二頭陁。如轉法輪時,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著何等衣?』佛言:『應著納衣。』」
《釋氏要覽》云:「《十誦》云:『若納衣不貼田相,不許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餘衣;十、不失求道。』又云:『體是賤物,離自貪故,不為盜所貪,常得資身。故少欲者,須濟形苦,故上士著之。』」
《諸善根經》云:「世尊告諸比丘:『大迦葉常修阿蘭若,行乞食,衲衣粗弊三衣,邊外遠住,少欲知足,樂遠離行,於一切法,心不與合,聲聞功德皆悉具足。』」
《傳燈錄·多福和尚章》云:「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大有人疑在。』曰:『為什麼如此?』師曰:『月裡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