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所收納之錢財也。」
《敕修清規·尊宿唱衣》云:「收鈔若干,係某件唱到。」
舊說曰:「鈔者,紙造,印天子印以代錢,但價賤於銅錢,鈔壹貫文當銅錢壹佰文。」
《品字箋》云:「鈔,楮貨名。《宋史》:『紹興二十四年,徼外以銅少,循宋交子法造鈔引,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謂之大鈔;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謂之小鈔。與錢並 用,以七年為限,納舊易新。諸路置交鈔庫,官受之,每貫取工墨錢十五文,公私便焉。』明丘浚曰:『元以來鈔制始此,宋之交會,其制無考。』《金史》:交鈔之制,外為闌,作花紋,其衡書貫列,外書禁條,闌下備書經由交換之法及印章花押。元承其舊,沿用之中雖小異,大概實同也。宋交會猶與錢相為輕重,而有稱提之法。此後則錢自錢,鈔自鈔,各與物相為輕重矣。」
《大明會典》云:「國初,寶鈔與銅錢兼使,每鈔一貫,折錢一千文,銀一兩。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曰四百文,以至百文。每一百文以下只用錢,其後不行。」
鄭所南《大義略敘》云:「寶祐丙辰,韃始僭年號曰中統,次曰至元,襲亡金僭效大宋楮幣之法,易名曰鈔,以通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