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足震動魔宮殿的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那缽,又名得大勢、大精進、無邊光菩薩,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第二補處菩薩,將於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併稱「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因念佛而修行證果,因而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

大勢至菩薩智慧大勢遍至十方、百寶光明普照眾生,能保護眾生免於血光刀兵之災、免受邪魔所害,得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故被視為光明智慧第一。永明延壽禪師雲,「觀音即是眾生大悲心,勢至即眾生志智心」。有經云,觀世音菩薩如母憶子,大勢至菩薩如子憶母;又云,觀音菩薩名寶意,作日天子,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

大勢至菩薩立名有四:

其一以願力得名,《悲華經》云,「我願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當字汝,為大勢至。

其二以利他功德得名,《觀無量壽經》云,「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 《楞嚴經秘錄》云,「以其觀見大證得不思議智,發為不思議光,而於法界圓明圓照,使法界中所有眾生無不蒙其光,開其智,念彌陀佛而往生也,有是力用,故名大勢至耳」。

三者以威神勢力立名, 《思益經》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淨名疏》云,「降制內外魔怨外道,名得大勢」。

四者以攝受眾生立名,《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勢至菩薩形象容儀寂靜,色相如純金色、作白焰光,圓光廣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其身光明遍照十方國土。因有緣眾生但見其一毛孔所放之光,便等同於見到十方諸佛的微妙光明,故又名無量光、無邊光菩薩。菩薩或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或兩手合十,著寶瓔珞手釧。身著白色天衣,眾寶嚴飾,身量及諸相好與觀世音菩薩等無有異。

所不同者,觀世音菩薩頂戴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又有五百寶台,每一寶台皆現十方諸佛的淨妙國土相。頂上肉髻如同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有一寶瓶,瓶內放百寶光明、照曜眾生而作佛事。

菩薩舉足投地之時,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悉皆震動,惡道休息,魔王畏懼,警覺群心。被大勢至菩薩警覺的眾生,以大勢力故,發心異常勇猛精進。《淨土十要》云,「天冠大勢至,五百寶華新。肉髻尤殊妙,金瓶絕比倫。莊嚴行佈滿,國界坐搖頻。一佛二菩薩,眾生數等身」。

發心久遠溯前緣

大勢至菩薩發心久遠、誓願廣大。《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云,過去不可說阿僧祗劫前,南閻天竺長那梵士,妻名摩那斯羅,居家豐饒,未有子息。後祈禱天神殷重求子,即得二子。遂招佔相使見二子,相者卜言:「此兒雖端正,別離父母不久。兄號早離,弟名速離。」至早離七歲、速離五歲時,母親摩那斯羅四大乖違、重病不起。臨命終時,二子環繞左右,憂悲啼哭。

母付囑雲,「世間法爾,生者必滅,譬如駛流,必不久住……明操至道,無過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時,欲報四恩,宜鬚發心」。又對丈夫長那付囑言,「我今與汝,如車輪,如鳥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愛養不異我生時,曾從佗緣,莫心改變」。言訖閉眼。

父及二子取其遺言,葬死尸還家。梵士憂懷中而作是念,我無力,求佗女為婦,養育稚子。遂取梵士毗羅之女為婦,共養二子。其時舉世饑苦,財谷漸盡,庫藏空無,生活無憑,長那為養妻兒,便將二子托付於妻,獨自前往檀羅山欲取妙果為糧。妻受其托,養育二子如生母,其夫獨往山中而去。二七日後,長那未還,其妻便生異心,作是思惟:「長那若住彼山不來者,我如何養育二子?若采菓雖來,彼愛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

如是思惟已,便告二子,「我汝等養無力。汝父既未還,從此南方近有島,海岸孤絕。岸有甘菓,濱有美草。我與汝等,共往絕島」。便攜二子到絕岸島,對二子言,「汝等二人先下,我在船中料理餘糧,次下欲求草菓」。二子下船後,其後母即密令船隻駛離還鄉。二子回到島邊,見母不知去向,四處遍尋、高聲呼母、更無應答,二子晝夜悲哭。

兄早離言,「悲母告別離,一去更不來。慈父往檀那羅山,更不還來。後母者置絕島,密還去。如何存身命耶?時憶念生母遺言,我鬚髮無上道心,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先度他人,然後成佛。若為無父母者,現父母像;若為無師長者,現師長身;若為貧賤者,現富貴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四眾八部,一切隨類,無不現之。願我常在此島,於十方國,能施安樂。變作山河大地、草木五穀、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願我隨母生處,不離父生處」。共弟如是發一百願,壽終。

父長那從檀那羅山採集鎮頭果回來,先問其二子。後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飲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問子所在,朋友答言,「汝出後,過二七日,後母送置南海絕島,餓死定不疑」。爾時長那嗚呼甚自責,「我往檀那羅山,取甘菓來者,為養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別離悲?先別離難忍,今亦值生別離」。

父不堪任,即尋小船到絕島之濱,四方奔求,唯見白骨一處聚集,衣服散在海濱。知是二子死骨,遂懷衣骨,啼哭發願,「願我度脫諸惡眾生,速成佛道。或變大地,或水火風,或變草木藂林,為眾生作依止。或變五穀增益佗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貴賤種形色,無剎不現身」,如是發五百願。「又願我常住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發願後不食命終,閻浮世界大動,諸天來會,禽獸悲鳴不安,空中散花,供養白骨。

爾時梵士長那,即今釋迦牟尼如來是也;母摩那斯羅者,即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也;兄早離者,即觀世音菩薩是也;弟速離者,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朋友者,即總持自在菩薩是也。昔檀那羅山者,今靈山是也。昔絕島者,今補陀落山是也。

又《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前,有世界名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妙樂,有佛出世,號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其時有王名勝威,其王與子於八萬四千俱胝歲中,尊重供養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彼佛世尊,知王深心起淨信已,即為宣說無量印善巧法門,爾時王於一切法而得覺了。

一時勝威王安處禪定,忽然左右二脅生二蓮華,殊妙可愛,於其華中生寶嚴、寶上二童子,跏趺而坐。其王見已,嘆未曾有。彼二童子即與勝威王,同詣師子遊戲金光王佛所,頭面各禮佛足,右繞三匝,聽佛開示,其時二童子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勝威王即今無量光佛,寶嚴童子即今觀自在菩薩,寶上童子即今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俱於師子遊戲金光王佛所,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發菩提心後,所供養的如來數量,就連釋迦牟尼佛也不知邊際,過於所有恆河沙數量之多。這是因為二位大士悉被不思議鎧,具足無量殊勝功德的緣故。

度眾生即身成佛

《大寶積經》《無量壽經》及《大阿彌陀經》云,西方極樂世界佛剎之中,阿彌陀佛於大寶華結跏趺坐,有二菩薩侍立左右,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若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並以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於彼剎中不失現在。

觀音、勢至二菩薩從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後捨壽量,命終轉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國中諸菩薩聲聞,頂中光明各有大小,聲聞眾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唯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智慧威神最為第一,身光常照十方國土、三千大千世界。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無願不滿。

《悲華經》云,往昔刪提嵐世界劫名陀羅尼,有寶藏如來住世。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世音菩薩為長子不眴,大勢至菩薩為第二太子尼摩。寶藏如來為王及第一太子不眴、第二王子尼摩授記雲,「彼王當來過恆河沙數阿僧祇,始入二恆河沙數阿僧祇世界,當名安樂。彼無量淨王,於中當得成佛,名阿彌陀如來。第一太子不眴,即觀世音。第二王子尼摸,即大勢至」。

其時第二王子尼摩發願雲,「功德山王佛始初成道,我當先請轉於法輪,隨其說法。所經時節,於其中間行菩薩道。是佛涅槃後,正法滅已,我於其後次第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作佛時,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種種莊嚴。般涅槃後,正法住世,悉如彼佛,等無有異……我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久近亦爾,令我得如是一切莊嚴,如光明普至尊積德王如來」。

爾時寶藏佛讚歎二王子言,「善男子!汝取大處,汝當逮是處。如汝所取,汝善男子!於彼佛土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善安隱摩尼積德王如來。以汝善男子取大處故,字汝名大勢至」。

據《觀音授記經》及《法苑珠林》《淨土論》,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佛,國名眾寶普集莊嚴。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勝阿彌陀佛國百千萬億不可為比。普光功德如來涅槃正法滅後,大勢至菩薩即於其國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乃至法住,等無有異。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化彼類即身成佛。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云,無量光如來涅槃之後,觀自在菩薩成等正覺,號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世界名眾寶莊嚴。而大勢至菩薩於此法中,隨佛壽量住世久近,承事供養。乃至彼佛入涅槃後,奉持佛法令法久住。至於最後法欲滅時,大勢至菩薩於其剎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號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其佛剎中所有功德莊嚴等事,菩薩大眾皆悉具足。其佛壽命及正法住世,與普明高顯吉祥峰行如來皆悉同等,一切圓滿不增不減。所有得聞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名字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念佛心入三摩地

《楞嚴經》有著名的「二十五圓通」,乃諸大菩薩於楞嚴法會上各述其修行成就圓通法門,因時節因緣成熟,大勢至菩薩遂與同倫五十二菩薩俱從座起,頂禮佛足,自述修行念佛法門,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即被後人尊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往昔恆河沙劫,大勢至菩薩曾相繼值遇十二位如來,這十二位如來皆教導大勢至菩薩同一個法門,即念佛三昧法門。最後一位超日月光佛,即是阿彌陀佛。

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聞法後,嚴謹受教,精進修持,以純淨的念佛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功念念無間打成一片,性體週遍,圓融無礙。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之五十二階位,最終獲悟圓通、證得無生法忍。

菩薩復自思維,往昔所造無量罪業,不信淨土、謗法毀人,業因既成,苦果必剋,縱百千劫,所作不亡。業性雖空,果報不失。內懷慚恥,曉夕兢惶。於是躬對聖前,吐露肝膽,五體投地,苦到懺悔。乃發大願,於娑婆世界,以阿彌陀佛大願加被,以本願力作接引普攝眾生,同修念佛,令所有具足發心與信願行的念佛人盡生西方極樂淨土。

念佛圓通不異返聞自性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淨土宗人盛讚為淨宗最上開示,並將其選入《淨土五經》之中。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不僅是念佛方便,所謂念佛之「圓通」,同樣是由根入手,引眾生趣入「返聞自性、入流亡所」之根本境地,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不二之圓頓解」。明末以來,於禪淨雙修有深見之祖師多不執宗見,而作闡發。

憨山大師在《楞嚴經通議》中從唯識「見分」義入手,指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之關鍵在認識到「妄見本是智光」,念佛圓通是「以念佛破妄見」「轉染見而成淨見」:

「此由見大而入者也。

「唯此見大乃八識之見分也。以迷大圓鏡智而為無明成阿賴耶識,發起妄見故為見分,以妄見根身器界一切眾生執取染污故成穢土。今將返妄歸真,故以念佛攝歸淨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故以念佛為破妄見之要術也,以此妄見本是智光,故大勢所師之佛為無量光。

「此見由迷智變起,故如母之於子也。妄見妄流隨情造業,故如子逃逝。諸佛智願攝化眾生,故如母憶子。若有返妄歸真之志,則如子憶母也。子母相憶,豈無見面之時?若眾生念念迴光返照,無有不見自心之佛也。

‘如染香人’者,以由熏變之力也。故大勢依此見大,攝念佛人皆歸淨土。

‘都攝六根’等者,以妄見根塵念念執取,念念成染,造種種業,故臨終見地獄惡相墮落生死。今念佛人於六根門頭一切見聞覺知,純一淨心,唯佛現前,念念成淨,故臨終見佛。故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正不思議熏變之力,淨土唯心見於此矣。

然見乃生死之本,若參禪則曰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若念佛則轉染見而成淨見。唯一見分有用與不用,此禪淨之分也。」

藕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本「一切唯心造」義,以「立唯心識觀,圓破我法二執也」解《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法門,云:

「原此念佛三昧,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文句(藕益大師所著《楞嚴經文句》)開為三種:一唯念自佛,二唯念他佛,三自他俱念。

念自佛者,觀六根之性,全是佛性;念他佛者,俾六根所對,無非自佛之六塵;自他俱念者,則先須開圓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顯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

今此念佛求生法門,乃自他俱念,立唯心識觀,圓破我法二執也。全在了他即自者,乃了知佛是眾生心內之佛,眾生乃佛心內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他不二之圓頓解也。若諱言他佛,諱,謂忌諱,則是他見未忘。他見未忘,我見仍在,對自言他故。我見仍在,必專重自佛以為捷近,卻又成我見顛倒,我執不空,如何了其法執?我法二執既不了,如何圓淨四土,圓證三身也。」

藕益大師進一步指出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要在「破眾生以攀緣之識心為自性」,雲(見《靈峰宗論》):

「錯不在用攀緣心,在以之為自性,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便成沙饌之喻。若識得攀緣心,本無自性,則能用攀緣,不被攀緣用,所謂家賊難防時,識得不為怨,便合波水之喻。

況勢至一門,本屬根大。意根為主,五根從之,故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根即第七識,七識無始來,念念執我。今以妙觀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換苦瓠,非尋常攀緣心比。尋常眼識緣色,乃至意識緣法,皆順生死法。念佛時,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閑法,離語言道,但可淨念憶持,原非情量所行境界,豈念佛心是攀緣邪?且以攀緣六塵增長生死者,轉攀緣慈父,永脫苦輪,亦自不惡,安得一概論邪?

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顯圓常,念性猶屬生滅,非已悟如來藏性者,終不達念性本圓通也。末世學人,鮮登圓解,耳根入道,亦甚難言。儻不能向佛頂前四卷,痛思深義,窮源徹底,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工夫,畢竟如何理會?圓頓法門,非小根劣智所能擬議。無米索炊,畫空成繪,反不若因果殊感者,自得心開耳。」

讀《楞嚴》不得甚解者,多循「跡」而比較觀音耳根圓通與勢至念佛圓通法門之高下,妄言「觀音不攝勢至」或「勢至不攝觀音」,明末無異元來禪師曾有教誨破斥二邊:

「耳根以聲塵旋入念佛,以舌上稱揚。然俱屬音,聞出入義別,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揀?雲棲判根塵同異,豈可言觀音不攝勢至耶?如論往生行業,亦不取耳根圓通,豈勢至復不攝觀音耶?正所謂打鼓弄琵琶,非以諸法門,跡上較眾聖之所行處也。」

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藕益大師曾述大勢至法王子念佛三昧偈,點出修行不得圓通,終究不在法門之高下,而在「偷心不死」:

服盡軒岐百草丸,阿伽一味信神丹。五宗八教橫羅列,未死偷心孰肯餐。

隨類度化群生感應

大勢至菩薩拯濟群生、心無疲倦,曾化種種行,於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曾說四種利益眾生事,其一者自捨己樂施與眾生,見他受苦如己無異,慈心流惻痛徹骨髓;二者於沒溺處設大橋船,運度眾生無有疲厭;三者於生死海中眾生洄澓,自手牢捉令達彼岸;四者知諸眾生往古來今猶如幻化,雖達此理度人無厭。而自古以來念佛得力者,一心繫念,返照自性,多親見極樂淨土,親炙勢至菩薩無邊光明。則大勢至菩薩雖為西方脅侍、第二補處,然與娑婆眾生感應不斷,因緣匪淺。

《景德傳燈錄》載,二十六祖般若鞠多游化東印度時,為國王堅固演說甚深法要,並預言「此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故人謂之「瓔珞童子」。此瓔珞童子遊行於閭裡度日。若有人問「汝何行急」,即答「汝何行慢」。或問何姓,便曰「與汝同姓」,莫知緣故。

其後堅固王與般若鞠多尊者同車而出,見瓔珞童子稽首於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般若鞠多尊者又對堅固王言,「此非小聖,大勢至菩薩之應身也」。

遂於其國而行教化。楚石梵琦禪師曾讚曰,「無父無名世混融,若非智眼莫能窮。當知佛國大勢至,即是王都纓絡童。印度不居玄化外,真丹皆在妙心中。他年二子弘吾道,一個西行一個東」。

東晉慧遠大師乃淨土宗之始祖,一生力會般若中觀於淨土修持。《佛祖統紀》載慧遠大師居山修行,圓寂前親睹彌陀接引、勢至聖相:「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覩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又《佛祖統記》載,越國大善寺童行法師,常隨師善輝法師念佛禮拜。一夕夢見有婦人持數珠賣。童曰,「欲得一串,恨無錢買」。婦曰,「我當與汝,汝可開口」。便以數珠投口中。童以此事告其師,輝曰,「此是大勢至菩薩授汝念佛三昧也」。

過數日,童見二大士持華座與之,曰「七日當乘此來生淨土」。童逢人便說,我七日當往生也。至期便忽然自唱言,「菩薩來矣」,即座而化。

隋唐間有智琰法師,一生誦法華至三千部,行三淨業修十六觀,講法華淨名皆三十遍。觀音玄三十遍。於示疾前,見梵僧手執寶瓶曰:「吾無邊光也,卻後淨土稱功德寶王,即我是也」。師謂門人曰:「無邊光大勢至也,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由因言果,以此勉餘,餘其西歸乎。」即入定不反。

憨山大師《年譜》自述十九歲披剃出家後不久於念佛中見大勢至菩薩,從而堅定修行可辦。《年譜》云:

「專意參究一事,未得其要。乃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未幾,一夕夢中見阿彌陀佛,現身立於空中,當日落處,覩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禮,哀戀無已。復願見觀音、勢至二菩薩,即現半身。自此時時三聖,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辦也。」

《角虎集》述楚石梵琦禪師住天寧寺時,築室西偏,專志於淨業,故號「西齋」。其室中置一小床,禪師每日趺坐默觀,見「有大蓮華出現,其華莖葉充滿法界;有一如來,相好端嚴坐其上,眉間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台池沼,行樹欄楯,眾寶間錯。水鳥天樂,皆演苦空無我之法。見觀世音、大勢至在其左右,清淨海眾,前後圍遶,皆得不退轉地。從定而起,返觀觀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

大勢至菩薩以勇猛心度化眾生毫無疲厭,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讚歎大勢至菩薩云:勢至菩薩難思議,威光普照無邊際。有緣眾生蒙光觸,增長智慧超三界。法界傾搖如轉蓬,化佛雲集滿虛空。普勸有緣常憶念,永絕胞胎證六通。

憨山大師偈讚曰:光明色相總非差,頂上天冠百寶華。華里淨含諸佛土,不知誰是主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