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認識自我,但要認識哪個「我」呢?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
夜裡,一位老和尚在寺院的菩提樹下來回踱步,過了好一會兒,到離樹不遠的一個石凳上坐下來,閉目養神。
小沙彌怕他著涼,為他披上袈裟。老和尚張開眼,道了聲謝,問:「剛才那個在菩提樹下來回走動的人是誰?」
小沙彌一愣,疑惑地說:「那不就是您嗎?」
老和尚:「不是我,我在這裡坐著哪!」
小沙彌以為老和尚「精神恍惚」,但老和尚卻說他「清醒得很」,一再問剛剛那個在菩提樹下走動的人到底是誰。
難道會是「鬼」?小沙彌的背脊開始發涼。
最後,老和尚笑一笑,說:「你現在是小沙彌,二三十年後,你可能當了方丈,但我現在能叫你方丈嗎?」
小沙彌搔搔頭,若有所悟,高興地說:「我明白師父的教化了!剛才那個在菩提樹下走動的人只是剛才的你,而不是此刻的你。」
如果你點一盞油燈,通宵達旦,燈火不熄,那麼你會發現,從初夜到天明,那一直燃燒的燈焰是「既非同一焰,亦非另一焰」。生命如燈,春去秋來,悲歡不息,從出生到老死,我看起來還是我,但卻「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所謂自我,其實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有一天,洞山禪師在渡過一條溪流時,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大徹大悟,而寫下這樣的一首偈子: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看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或鏡中影像,會讓人意識到「虛實」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個我,有些我就像水中倒影般,其實是虛幻的。我們應該有一個真實的我,生命的追尋必須能「契合」這個真實的我,才算圓滿。
禪,就是要在眾多的我中,幫你找到那個真的我。